东北的冬天

家乡区县: 吉林省榆树市

东北人豪爽、直率、干烈,不拖泥带水,如同东北的气候。
东北的气候里最爽的就是冬天了。在东北冬天来得很早,中秋节过后差不多就下霜了,霜冻以后就要穿上毛衣御寒。十月中旬西伯利亚来的冷空气不经意间要度卷整个东北地区,一波跟着一波。冷干较重的空气把暖湿较轻的空气一扫而光,象派送侯鸟一样一并派到南方去了,大半年的冬天就这样开始了。
冬天来了,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下雪,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飞舞,持续时间很长,有时下一天一夜,早上起来不能直接看到雪的深浅,因为窗玻璃上结满了厚厚的冰花,也不能推开窗子看一看,因为窗子是用窗户纸糊起来的,只能推开门出去看一看,门推不开,证明雪很大。推不开门的时候先开个小缝,拿着管锹①伸出门,撮出一点空间,门可以开大一点,人挤出门,再去清雪。
下雪以后,“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远山白了、大地白了、树白了、房子也白了,世界变成了一种颜色!厚厚的雪顺着房檐弯卷起来,向前伸出一段距离,多了一层白色的檐子,配上大红灯笼、红红的对联、挂钱,相当漂亮!刚下过雪,天晴得格外干脆,空气清新,嘎嘎②冷!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各扫门前雪,说是扫雪,实际是扫出一条道来,让人可以通行。不是东北人懒惰,雪一场接着一场,全部清扫干净没有那个必要。从前扫雪是用一个搡子③,用马拉着,现在改成农用拖拉机拉着,后面站上两三个人,一拖一拉就扫完了。扫出来的雪就堆在不扫的地方,等着来年春天融雪保墒。堆雪人在东北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多得是资源,想堆多高就能堆多高。风的造雪运动最厉害,在东北叫烟炮,风刮着雪跑很远,村庄最北面的房子,雪就沿着房檐一直堆起来,从房顶开始形成一个大雪坡,拿着爬梨一直可以滑下来!在东北雪上运动很多,滑雪、踢球、狗拉爬犁是最长见的,现在想想小时玩得没有这么高雅,但也妙趣横生,历数一两种:第一种是挖雪洞,雪下得时间长了,持得很结实,这样就可以在雪地上挖一个陷井,大约半人深,上面要细细地加工,使人看上去象原来的一样,引导小玩伴掉进陷井取一个乐!虽然现在看来很单调无聊,但那却是儿时的最爱。还有一种叫穿节杆,用玉米糊子摆成目标,用高梁杆做成标枪,在雪上一滑,把玉米糊打倒就赢了,算是一项比较原始的投掷运动吧!打雪仗当然是最好玩的,最大可以卷起直径五十公分的雪球,用这种巨无霸武器打起雪仗来很过瘾!再有就是雪地里追野鸡了,野鸡飞飞停停,被人追得实在太累了就一头扎进雪堆里,屁股露在外面,走近了一逮,美味就到手了。这种徒步的追击方式运动量很大,没有点毅力是做不到的!
雪很诱人,冰更神奇!
一年一度的冰雪节已经成了传统,成了东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冰雪大世界里极尽人之能势,用冰雕出各种各样漂亮的造型,安装各种各样漂亮的彩灯,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应有尽有,使人恍如来到了童话世界。最早的冰灯是用喂的锣④打一桶水,冻个三四个小时以后,中间的水还没有冻透,四周已经结成了冰。稍稍融化一下,取出冰砣,把中间的冰掏开,倒掉水,点上蜡烛,放到室外,就成了一盏冰灯,给茫茫寒夜增加了一点点光亮和温馨!东北的寒夜是非常冷的,经常说的就是腊七腊八,冻掉下巴,高峰时零下四十几度,真的到滴水成冰的程度。
冰上运动主要是滑冰和打尜。如果你是东北人,没有做过这两项运动那就太不可思议了。东北有很多河流和泡子,到了冬天都成了天然的滑冰场,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想滑多久就滑多久,想怎么滑就怎么滑,没人干涉,也不收费,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不是能享受这样的优待了!尜是一种两头尖的玩具,小时没有那么先进,没有成品可以买到,都是用大一点的珠子和螺母制成的。另外要把布条绑在细木棍上,做成了鞭子,在冰上用鞭子抽动着尜不停的转动,那真是小时的乐疯了运动。
  到了深冬,真的很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是收藏的季节,秋粮入库、秋菜入窖,人们也减少出门,多半时间留在家里,在东北这叫猫冬。“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东北猫冬生活的典型写照。在家里无事,当然就是嗑嗑瓜子、唠唠家常,搓搓麻将、喝喝小酒!小酒都是用火或者水温过的,有一个小酒壶,人多就用大水壶,铁质或铝质的,从前家里生一个火盆,把木头在灶台里烧红盛到火盆里,用于取暖,当然也为了方便随时热酒。说是喝点小酒,实际是拿几个酒盅子,很小的,三钱、五钱、七钱的都有,几个人围坐在炕桌旁,几盘中意的下酒菜,一盅儿接一盅儿地喝,最后变成大酒了。也有用碗喝的,多半是聚会,张家的小子结婚,李家的丫头出嫁,乡里乡亲,企有不去的道理,提前三天到场,唠水桌,这样主人才有面子。
东北农村结婚,相对集中在挂锄或冬季。夏天数伏以后叫挂锄,很好理解,锄头都挂起来了,人就不用去田里劳动,在家里避暑了。挂锄时结婚也相对少,真正的结婚旺季在冬天。冬天杀猪宰羊,嚼裹多一些,弄好了就往外面天然冷库里一放,弄个大缸,盖上点雪,吃上一整个冬天!除了结婚请客,杀猪也要请客的。春天买来的猪崽儿,入了冬刚好够份量,宰掉请全村的老少吃上一顿还有富裕,那真是五魁首、六六六,笑声满堂啊!客人酒过三旬,满面红光,主人殷勤穿梭,倒酒加菜,其乐融融,这一份欢愉是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森林里的冷漠的城里人很难体会到的!
东北人吃菜,以炖菜为主,像什么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土豆干炖大鹅、血肠炖酸菜等等。因为天气寒冷,炖菜热气腾腾,所以受欢迎。冷食也有,最普遍的就是冻梨、冰糖葫芦和雪糕。东北不产梨,大半是华北地区运过去的,运过去以后冻好,到了春节附近再卖。梨整个冻透了,硬硬的,可以用来敲钉子的硬度。吃的时候要把冻梨放到水里缓一下,缓到梨表面冻了一层冰,敲掉冻后就可以吃了,沙沙甜甜的,很受用!东北的冰糖葫芦很长,二十几粒山楂果穿起来,头上还有一个装饰用的红纸,红红的一大串,拿在手里让人羡慕。大多数地方的雪糕等冰点都是在夏天吃,可东北冬夏都吃,天很冷,吃上凉凉的雪糕,真是别有滋味!
猫冬光吃吃喝喝肯定就没什么意思,东北的地方娱乐活动主要是地方戏——东北二人转,这种古老的艺术已经有200多年,中间有几代人把它发扬光大了!在东北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二人传在东北家喻户晓,大人小孩都能唱两口。形势也很简单,有没有舞台都可以,道具是扇子、手绢这些极易得到的东西。现在二人转在全国大江南北都唱响了!二人转很注重现场发挥,没有发挥没看头,没有发挥就贴近不了生活。很多人说二人转有很多粗口,比较俗,反对二人传这种艺术形势的存在。当然,说脏话我不赞成,二人转的确是个俗文化,但是这种艺术形势存在就有它存在的道理,二人转不是阳春白雪,没有高高在上,没有脱离群众,还是活生生的艺术,还在一天天地传承和发展。这就是这个曲种经久不衷的原因!
看过很多的曲种,大多都是源自生活,源自没有经过那些伪君子加工的真实生活,老百姓的婚丧嫁娶本来就是平常生活,是俗文化,是泥地里土生土长出来的,最关键的是这个粗俗文化追求的是真善美,并不是蝇营狗苟,也不是惟利是图,这个喜爱俗文化的人们心地都比较纯真,人都比较善良,我想这就是“大俗即大雅”的道理吧!
东北人唱二人转要化妆的,大红配大绿,棉被面子披在身上、扯在腰上也可以。道具除了扇子、手绢之外,也尽是什么烟袋呀、锄头啊,平时生活里的物件。演员的脸上涂脂抹粉,浓妆艳抹,上妆是演员自己来抹,没有专业人员来化,化妆出来很侉的,这样上了台以后,乡里乡亲的认出来才能博大家一乐,就这么一乐,一年的烦心事都抛到脑后了!
东北大秧歌的普及率不亚于二人转,大人在前面扭,小孩子跟在屁股后头扭。秧歌秧歌,当然是插秧时唱的跳的了。东北的秧歌比起陕北的秧歌动作幅度要小一些,因为东北的土地垄是比较宽的,播种覆土以后要踩实一下,从这里面生发出来的秧歌当然幅度要小一些,大了就掉到垄沟里去了。但东北秧歌更注重眉目传情,手脚动作幅度小,眼神一定要到位,一个眼神过去就表达了很多东西。从前也有因为小伙、姑娘在一起扭秧歌谈上恋爱的,我想是通过眼睛送了不少秋波吧!(应该叫“冬波”。)
东北的历史很久远,在东北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很多事情。4000年前就有了肃镇人创造的新开流文化,春秋时期的燕国在此建立了辽东郡,西晋时,慕容鲜卑迁到现在的辽西地区,大唐王朝出现了古渤海国,辽金元时期,先后有居住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辽王朝,后来女贞族兴起,清兵入关,东北人抗击沙俄侵略,1689年,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到了民国时期军阀割据,主要是东北军张作霖的地盘,日本侵华期间虽然东北沦陷了,但东北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抗击日寇,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在东北打响,直至新中国成立,东北以老工业基地定位下来。白山黑水之间生活着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民族,这个大家庭成员有一个共同的称呼——东北人。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东北人都在享受着这片土地赐予的资源,享受着这个气候给予的安乐,仍然在唱着地方戏,喝着小烧酒,过着幸福祥和的生活。东北的冬天仍然嗄嘎冷,冻得从头到脚那种干脆!
想过一个真正的冬天吗?到东北来吧!不到东北,你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冬天!春节快到了,那些离乡在外的东北人,都回老家过个年吧,重温一下东北冬天给予我们的欢乐!

①管锹:东北话,即铁锹
②嘎嗄:东北话,形容非常冷
③搡子:东北话,即拖板
④喂的锣:俄语译音,即水桶

刘姜(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