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入市

家乡区县: 潮州市湘桥区

 目前,潮州拥有的40多个传统工艺品种,已有38个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然而,如此厚重的历史馈赠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有不少传统项目陷入了后继无人的濒危困境。如何传承和发展好传统工艺,使她在潮州这座国家重点工艺美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更有作为,成为了潮州市决策者思考得最多的课题之一。
潮艺奇葩竞芬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文化。长期以来,潮州地少人多的生存现状,使得潮州人在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精细”的文化特质,并由此培育出“精致而独特”的传统工艺。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心灵手巧的潮州人共创造了工艺陶瓷、木雕、潮绣、剪纸、泥塑、花灯、麦秆画、金银首饰、铁枝木偶等40多个工艺门类,形成了工艺品种齐全、覆盖面广、体系完整的发展格局。
在这些传统工艺品种中,潮绣与苏绣、湘绣、蜀绣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绣;潮州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温州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齐名,并誉为中国“四大名雕”;大吴泥塑与天津“泥人张”、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并列中国“三大泥塑”。
此外,潮州剪纸、潮州花灯、潮州抽纱、潮州麦秆画、金银首饰、铁枝木偶、潮州嵌瓷等众多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也以其潮味十足的独特风格享誉海内外,曾多次荣获国际大奖、国家金银奖、省部优质奖等荣誉,其中不少作品还曾被选为国礼,具有较高的品位和档次。
但或许,直观的数字更能真切地反映潮州工艺美术的分量,更能让人领略潮州深厚的文化积淀——至今潮州市共有12个传统工艺美术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6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0人,包括国家级传承人11人、省级传承人27人。
传承保护破窠臼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潮州调研时曾指出,把潮州的传统工艺美术发扬光大,关键是要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展,切实做好培养人才工作,使优秀传统工艺代代相传。
潮州市政府在多年前的一次调查中发现,直至近年,潮州大多数传统工艺仍囿于“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等传承“窠臼”,不少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存在“人在技艺在,人走技艺走”的现象,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濒危困境。潮州市历任主政者均认识到了普查、保护、传承文化项目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近年来,潮州市政府在建立“非保”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两级“非遗”保护中心,做好传统工艺美术项目静态保护工作的同时,成立了潮绣研究所、潮州工艺美术协会、工艺陶瓷协会、传统工艺研究会等一批研究服务机构,积极搭建集木雕、潮绣、陶瓷、泥塑、剪纸、花灯的研究创作展示于一体的传统工艺公共服务平台。2007年,潮州更是开全国风气之先,组织评选出了22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为老艺人传授技艺、传统工艺发展注入一针极其给力的“兴奋剂”。
得益于木雕、潮绣、泥塑等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这些产品的市场价格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传统工艺大师重操旧业并逐渐转变固有观念,其中尤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手拉朱泥壶”传承人谢华为典范。几年前,谢华便决定把自己家族积累上百年的制作技艺毫无保留地教授出去,他不但在名胜景点广济桥公开展示手拉壶制作,而且还率先打破工艺技术只传自家子弟的传统,开设了潮州第一个专门的朱泥壶教学班。
文化推动产业化
为了让潮州丰富的传统工艺产业化,潮州市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实现部分传统工艺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则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创意对现代产业发展的推动和引领,促成两者的有机结合。
继陶瓷、婚纱晚礼服等“潮货”全面走上产业化、市场化道路之后,木雕、潮绣、麦秆画等传统潮州工艺产品也开始先后走入了市场舞台,成为推动潮州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其中,潮州陶瓷注重传承创新,逐步走上了日用陶瓷工艺化、工艺陶瓷日用化的独特发展道路,使潮州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被授予“中国瓷都”称号;而婚纱晚礼服则将传统潮绣技艺和欧美时尚元素融为一体,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相互融合,在创造出超百亿元年产值的同时,也让潮州享有“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之誉。

周哲(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