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呢,着重介绍一下咱们宁津的三大名吃。详细请看《德州名吃》。
宁津北倚京津,南望济青,自古亦齐亦冀,融北和南,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饮食业生意兴隆,特色鲜明。 “长官包子大柳面,若吃驴肉去保店”,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简洁晓明,概括了宁津具有独特风味的三大美食名吃。
保店驴肉。
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上保店----之保店驴肉。
据传,清朝嘉庆年间,自现在的山东乐陵经宁津至河北的吴桥,有一条重要的邮路,往来的邮差很多,保店就是这条邮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过往的邮差经过保店,都要放下邮件,停下来歇脚,在保店的酒馆里要上一壶老酒,几盘猪羊杂碎,喝酒暖身解乏。久而久之,邮差们对保店酒馆里单调的菜肴感到厌倦了,但保店人只会做猪羊杂碎之类,实在做不出别的稀罕东西来留住这些常客,心里十分着急。
那年冬天,地面上结成了坚硬光滑的地皮甲。当时,李守恒的高祖养了一头毛驴,平日里全靠它下地干活,是家中的宝贝疙瘩。不料,这头毛驴在滑溜溜的地上行走时摔断了腿,久治不愈,成了一头废驴。李高祖心一横,将驴杀掉,炖了一锅香喷喷的驴肉。开酒店的老板得知后,如获至宝,从李高祖手里买去,请邮差们品尝。邮差吃过后,连声称道味美无比。从此,当地人不再把毛驴只当做畜力饲养,逐渐成了一道美食。李守恒的高祖也改行干起了宰杀毛驴制作熟肉的行当,从此代代相传。
然而,真正让保店驴肉声名远扬的,竟是当地的武林豪杰。在当地,自古就有“宁吴二县出刁民”的说法,这里的“刁民”,并不是泼皮无赖,而是封建官衙对习武百姓的蔑称,意思是指宁津和吴桥二县练武术、耍杂技的人很多。其中,李守恒的一个老爷爷就是有名的武林高手,人称“南拳李”。据说,“南拳李”在保店开有武馆,门下弟子成百上千。当时,河北沧州有个自称“北脚王”的人心里不服,便前来叫阵比武。二人商定不动手过招,只表表功夫。于是,二人与众多看客一起来到一片杨树林中,“北脚王”挺身抬脚,将一棵碗口粗的白杨树拦腰踢断,众人齐声叫好。随后,“南拳王”走到一棵略小的树前,双拳缓缓向树推去,只见这棵树未见动静,树后几步远的另一棵比“北脚王”踢断的树更粗大的杨树,却被一下子击断。见此情景,“北脚王”自愧功力不如。后来,武林中人请教“南拳王”何以有此神功,“南拳王”道,这全得益于保店驴肉,保店驴肉不仅美味可口,常吃驴肉,还有利于舒筋活络,打通七穴八脉。从此,宁津四处闯荡江湖、习武卖艺的人为强壮筋骨,便常食驴肉,并将此说和保店驴肉一起,带到四面八方。
李守恒说,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保店驴肉的成名,诚然与宁津武术杂技艺人的传播有关,但它能吸引住众人之口,并成为清朝宫廷的贡品,最根本的是依靠它的美味可口。
长官包子。
长官包子是宁津县长官镇特有的风味名吃,成名于清道光年间,有1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面白薄皮,肉多馅肥,油汁不溢,味浓香而不烈,馅鲜肥而不腻,不反胃,不膻腥。长官包子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用隔年羊,剔净筋骨,剁至细而不泥,以小磨香油调馅,配葱姜末、花椒水和上等酱油等调料。发面稍嫩,入口软而不粘,兜馅不渍,上捏十八褶,熟后宛如菊花盛开,形、色、味俱佳,实为大快朵颐之上品。
“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到保店”。这句宁津民谚,说的是尽人皆知的宁津三大名吃。下面介绍一下长官包子。
长官,地处宁津、乐陵、南皮三县之交,是这一带回民居住比较集中的一个村镇。长官包子,味美可口,名不虚传。以“牛肉大葱”、“羊肉蒜苔”两种为例,面白皮薄,馅大肉肥,据百步而闻其香。1958年,宁津县划归河北省天津市管辖,时任天津市万晓棠书记来宁津检查工作。午餐,县委以长官包子相待。人们边吃边夸赞:“长官包子比天津狗不理包子还要强。”。
但是,长官包子产生的背景,并不像它的味道那样美好。清光绪年间,袁世凯在山东围剿义和团革命运动,杀人放火,横征暴敛,逼得本来就很贫困的回民同胞有的下了关东,有的沿街乞讨,好一点的就做个小买卖糊口。“包子果子宰牛羊,吃五行来贩卖粮”就是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在长官这个集镇上,摆摊的特别多,有包子、果子、点心、面条、火烧、馒头……,单是包子就有18家。在这些包子铺中,有的面白,有的个大,有的馅好,有的油多,口味各异,争奇斗艳。然集众家之长者,是张会立家的包子铺。他家因家境贫困,因而租了一间半屋,带领三个儿子来了个包子铺,经过十几年的细致琢磨,广证博采,创造出具有馅精味美,面白色晶特点的包子,深受人们的喜爱,一时誉名四方。又逢长官地处三县之交,集口越感越大,游市者无不以品尝长官包子为美意,食者又往往四处扬传,以致长官包子的名声越传越远,四周百里之内无人不晓。
从长官本地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来说,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的中午,回民家家户户做包子,不仅自己一家吃,而且还给乡邻、亲友送去品尝。长官包子已经成了当地迎宾、待客、走亲、访友、欢度节日、回民拔斋、家庭改善生活、搞好睦邻关系、增强回汉同胞团结的美食。
大柳面-中国名吃。
“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去保店”是鲁北冀南无人不知的一句话。大柳面作为宁津的三大名吃之一,。
大柳面。
因始于大柳镇而得名,有“金丝缠碗”的美誉。它缘于二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间,最初由大柳镇张家面铺首创,薪火相传到第五代,张连贵不断改进擀面技术,完善制卤工艺,招徒扩店,苦心经营。现大柳面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地方传统名吃,来宁津的人少有不吃它的。
大柳面-大柳面历史。
大柳面因最初发源于宁津县大柳镇故名。大柳面创始于清代,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细如粉丝,条长数尺,梳而不乱,色如嫩柳,滑爽可口,软而有力,成于碗内,状如弓弦,素有“弓弦面”、“金丝缠碗”的美誉。大柳面调卤讲究,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老少皆宜,温食凉用,皆为美食。
大柳面-大柳面制作工艺。
大柳面的制作工艺非常特别。以精粉为原料,据不同的季节变化加适量的碱、盐。冬季用温水和面,夏季用冷水和面。面和好后醒面据温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然后擀成薄片、切条。擀面时醭面以细米面为佳。切条时,讲究刀功,要轻按快切,寸面十刀,切成后撒开如网,搭杆如丝,手缠成缕。下锅时,手持面条如提纲撒网,扇面状下至开水锅中,开锅后挑翻一滚,迅速捞出,这样溜煮,虽细如粉丝,但韧而不断,缕分条析,筋软光滑.。
大柳面的面卤亦十分讲究。其面卤有“炸酱、肉卤、麻酱”三种,因此大柳面也就分为“炸酱面、肉卤面、麻酱面”三种。炸酱的制作是取豆酱、香油各半调拌均匀,加入适量花椒、大料,文火炙熬,直至豆酱酥散成粒。肉卤的主要调料是肉丁卤汁,并配以绿豆芽,青豆和香椿。麻酱的配料是芝麻酱、香椿芽、黄瓜丝、蒜泥、香醋等。
大柳面-大柳面名声。
大柳面声名远扬,吃过的人想起它会咽口水,听说过的人也心向往之,无不欲尝之而后快。1981年,“日本料理代表团”专程来访。王文选师傅现场操作表演,客人看得频频点头,闪光灯亮个不停,摄象机转个不停。其间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很多客人中途去了洗手间。后来知情者说:“他们去松腰带了!。
近年来,省内外多家饭店慕名而来,参观学习。老师傅王文轩曾多次到外地表演。1979年《中国新闻》、《中国财贸报》、《中国乡镇企业报》和《山东电视台》都先后作了“宁津名吃大柳面”的报道。1981年“日本山东料理代表团”来时,特意赴德州品尝“大柳面”,食后赞不绝口。
我的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kan/shandong/dezhou_ningjin.html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67495323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zhaoxiaoxin520
我的能力秀:http://abc.wm23.com/zhaoxin139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