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石历史

家乡区县: 福建省晋江市

东石港曾是郑和下西洋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操线水师的演兵场。现新港区2个可停靠2000吨级货轮、年吞吐量20多万吨的泊位,经批准为闽南金三角对外贸易起运点、台轮停泊点。工业以制伞、纺织发展最快,年产雨伞1000多万打,鼎盛时期曾占中国出口东南亚的50%以上。无石棉摩托车离合器片、金属陶瓷编织工艺等均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东晋升平元年(357)始称东石,唐宋先后称东安乡、舟建乡、仁和里,1958年置东石公社,1984年改镇。1997年,面积65平方千米,人口9.4万,辖东石以序数命名的5个居委会和井林、肖下、金瓯、平坑、龙下、永湖、东埕、檗谷、郭岑、埔头、白沙、许西坑、大白山、大房、潘径、潘山、张厝、光渺、塔头刘、塔头孙、三乡、梅塘、梅峰、洪塘、坑园、清透、柯村、金泽、湖头29个村委会。

东石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泉郡先民畲家为周代七闽之一,时畲人在此结寨而居。迨至晋升平年间(357年),尚书林开基为避时乱,偕安员外携亲友15姓,自中原沿江泛舟而下,见有一寨。曰:“畲家寨”。寨之半坡有石巍蛾,且周边平旷,祥瑞先兆,遂卜居寨石之东。故得名东石。后汉畲同化,开皇元年(581年)重修是寨,将畲家寨改名东石寨。唐开元设立县乡制,东石属晋江县东安乡,后改称安仁乡。至南宋时期,东石偏安一隅,农渔经济相对发达,航运业开始兴起,出现万家灯火的升平景象。元初改郡制为都,明清沿袭此制。1930年方改为保甲联保制,东石设镇公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此设区、乡,行政区域又多次调整变动,1958年政社合一,成立东石人民公社,1984年改镇制,历经千年历史变迁,今日东石镇辖34个村(居),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近9.8万,侨、港、澳、台胞20多万人,是闽南重点侨乡之一。

孙恒耀(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