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烛 建瓯民间的一种寿诞风俗。当地一般自五十岁起,逢十祝寿,也叫“做生日”。寿诞均不发请帖,也不收礼,由亲友互相转告,届时自行前来祝贺。寿诞的前一天傍晚,亲友即陆续登门祝贺。一般都是一对红烛、一串鞭炮、一幅寿联。每来一拨,即先在大门口燃放鞭炮,并将点燃的一对红烛及寿联、礼品奉上,再由主人的子孙辈迎入大厅供架上安插起来。到了夜晚,厅堂上下,红烛辉煌;大门内外,鞭炮不断。其气氛暖融融、喜洋洋,这便是“上足(烛)”,也叫“暖寿”。因建瓯话“上烛”与“上足”同音,寄寓着人们“益寿延年,长命有余”的美好祝福。此俗至今尚存。
□吃糕粿 建瓯民间特有的一种过年风俗。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这是当地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从农历腊月二十之后,家家户户都忙于除尘擦洗、舂粿蒸糕、置办年货。在正月请客中,人们都必须吃糕粿,因建瓯方言“糕”与“高”同音,预兆“年年高升”;“粿”与“财”谐韵,谓“吃粿生财”。廿四晚,送“灶神公”上天“奏善事”,人们供奉年糕、白粿、豆腐、麦芽糖、糕饼等素食和茶酒。过年用的蜂花、粿脯仔、麻仔糕、花生糖、豆屑糖、簸粉豆等“果仔”也都赶在十二月二十三之前做好。一则敬送“灶神公”需用;再则对新出嫁女儿“送头年”也要用。此俗至今尚存。
建瓯的民间风俗,源于中州,又异于中州,具有相对的地方独特性。它真实地展现了闽越文化发祥于斯和闽汉文化交融于斯的历史轨迹。
明代官历四朝的建瓯藉辅宰大臣杨荣曾有诗评述建州风俗道:“清和之风此融结,山水秀异民心淳;风淳俗朴无乖戾,从古迄今称易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