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民俗

家乡区县: 周口市鹿邑县

  鹿邑——  老子故里的民俗

腊八粥

    腊八粥是春节习俗。每年的腊月初八,家家都要煮腊八粥吃。腊八粥有咸、甜两种,用大米、江米、大枣、杏仁、花生仁、青丝、红丝、豆腐、肉类及一些蔬菜制成,确实成了农产品的一次大检阅。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吃米饭,一年好一年。”过了腊月初八,人们就忙活着办年事。相传,腊月初八是佛教开山之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因此,各寺院在腊月初八这天,用蔬菜和米煮粥,供奉神佛,称“佛粥”。之后,他们将粥分给贫民吃,就相传成习,流传至今。另一种说法是,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给财主家放牛。一天,他牵牛过独木桥,桥板又窄又滑,牛跌到桥下,摔断了牛腿。财主知道后非常恼火,把朱元璋关在一间房里,不让吃饭。当饿到三天三夜时,朱元璋实在撑不了啦,就到处找东西吃,屋里什么吃的也没有。绝望之时,朱元璋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他就挖了起来,不料挖的竟是老鼠的粮仓。于是,他就把挖来的大米、豆子、玉米、红枣等掺在一块,煮成了粥吃,吃得非常香甜。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吃腻了山珍海味,就让太监按其吩咐做了有粮食、果类、糖的粥,这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就叫它腊八粥。文武百官也学着样来吃,后来传到民间,就成了一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建国前,流传着“孩子孩子别发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还有人在吃腊八粥的同时,把院里的枣树砍个印,抹上米饭,希望枣结得像腊八米饭那样稠。

贴年画
    贴年画是春节习俗。据《荆楚时记》记载,早在汉代以前,民间就有过年时在门上画“百鬼畏人图”和“神鬼画”的习惯。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年画了。有句谚语说:“二十八,贴花花。”就是说,在每年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画了。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有病,呓语心惊,夜不能寝,就让秦叔宝、迟敬德两员虎将手持刀戟,夜夜守在门前为其壮胆。此法果然有效(这当然是精神作用),李世民便安然入睡了。后来,大臣们命画师把秦、迟二将的像画下来,贴在太宗的门上,据说也同样奏效。这件事传开后,人们以为门上贴此画图便可降妖除邪,争相仿效。后来,每逢春节,人们在居室里也贴上画,如山水、仕女、鲤鱼跳龙门等画图,装点居室,也显得喜庆、吉利,这就形成了贴年画的习俗。

贴对联
     贴春联是春节习俗。对联又称“对子”、“门对”、“春联”。每年的阴历年三十(除夕),不论城乡,家家户户门上都张贴红色对联,为节日增添光彩。联语抒发美好的愿望,带有诗的意味,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一种形式。据考,战国时期,我国就用“桃符”、“门贴”当做对联(春联的雏形),意在镇邪伏恶。广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孟昶动手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第一副春联。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联也不断更新内容。如今,每逢年三十那天,长的对联,方的“福”、“禄”、“春”、“寿”,在一阵阵开心的欢声笑语中,被贴在了新盖的房门上、贴在了新栽的果树上、贴在了牛肥马壮的槽头……

“满斗焚香”和“五谷丰登
      每年的年三十上午,鹿邑农村各家都喜欢用斗装满小麦或灰,放在当门贡桌上,用红纸写上“满斗焚香”的斗方子贴上去,祈求上帝:只要年年粮够吃,就用“满斗焚香”向玉皇大帝还愿。这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如今大家都知道,粮食有余,不是玉皇大帝恩赐的,而是党的富民政策得人心,是农民一滴汗一滴水干出来的。为表示丰收的喜悦心情,如今仍有人在年三十那天上午装满一斗小麦,贴上大红的斗方,上写“五谷丰登”,烧香还是有的,不过不再是祈求上帝,而是庆祝丰收。

“打鬼棒”、“把门棍”、“插柏枝
       年三十,不管穷人家、富人家,都要在房檐下插上秫秸做的一簇“打鬼棒”,在大门门坎外横放一根“把门棍”,如今却被“插柏枝”所代替了。“打鬼棒”意指来打鬼的,传说有了此棒,鬼就进不了家门(当然,是没有鬼的,不过是欺人之谈)。“把门棍”意思是有此棍把着门,日子就不会穷的(这也是迷信的)。如今,农村科学知识普及了,很少有人再相信“打鬼棒”和“把门棍”了,却变成“插柏枝”了。年三十,家家户户门口房檐下都插上一把柏枝,柏枝不仅青翠,而且芳香扑鼻,人人期望着像松柏那样长青不老。在拜年时,偶尔还会碰到有放“把门棍”的,客人顺手掂起给扔了,并笑着说:“老迷信,没看俺这些财神来给你拜年来啦!”户主笑答:“我用‘把门棍’,叫你走路小心,怕摔着财神了,看你那慌里慌张的样子,大年初一摔着财神多不好呀!”如今有不少人嗔怪地说:“怪不得过去穷,大年初一先弄个要饭棍把门,‘打鬼棒’是标准的穷棒棒,如今没这两样,也富了。”便有人很快纠正道:“你咋不说党待咱亲,政策入人心呢!”有人笑着说:“我比你知道,故意叫你说哩。”

守夜
     守夜是春节习俗。年三十晚上(除夕夜),鹿邑自古就有守夜的习俗,也叫“辞岁迎新”。相传,老天爷的闺女每年在这一天夜里都要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有求必应。于是,全家人就怀着美好的愿望聚在一起,倾吐天伦情意,吃团圆饭。建国后,守夜的内容有所改变,不再是等老天爷的闺女赐福了,而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总结一年的经验教训,一家人畅所欲言,展望未来,订出新的一年的生产计划,苦与甜、新与旧、回忆和希望交织在一起,给人在精神上增添新的力量。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守夜的习俗又有了发展,这天晚上,各家都备上一桌酒席,请左邻右舍的人来喝“辞岁”酒,吃“守岁”饭。此举还能解除邻里之间的不和,增强团结。

放开门炮
    放开门炮是春节习俗。大年初一五更时,各家男人要先放三个开门炮,然后开大门,并将事先包好的饺子、擀好的面条煮好捞出来,浇上蒜汁,等全家人起来吃。据说不能喊人起床,喊人起床恐怕把跳蚤、蚊子等毒虫也喊起来了(这是民间迷信的说法)。开门炮要放三个,三个响炮喻义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所以各家在年三十都把开门炮晒了又晒,唯恐有不响的。为防万一,各家放开门炮时总是准备四个炮,如果有一个不响,可再补放一个。放开门炮图个吉利,所以做炮的人故意把开门炮做得大大的、粗粗的,名曰“震天雷”。“震天雷”大如雷,震醒江河大地,告诉人们新的一年已经来临。

拜年
     拜年是春节习俗。农历正月初一这天,各家的方桌上都摆满小菜、好酒、花生以及瓜子、水果、糖等,家里除留一位辈长的老人外,其余的人都要到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家去拜年。拜年时,各家要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来拜年的客人,晚辈见了长辈要磕头,长辈见了晚辈还要发压岁钱。在晚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们面带笑容,边说“别磕头了,越磕越老”,边把花生、糖果大把大把往娃娃们的口袋里塞。有的长辈借此机会和解与晚辈平日的积怨,热情让喝酒、让吸烟、让吃糖果,话挑吉利的说,真是拜年增寿、拜年解怨、拜年更新。

压岁钱
    发压岁钱是春节习俗。压岁钱就是在过年或走年亲时,长辈人给晚辈年龄较小的人掏钱,表示自己的心意。过去尽管再穷,长辈人早在春节前就把压岁钱攒好了,特别是姥姥(外婆)给外孙攒压岁钱,都是从毛二八分攒起,可见穷人攒钱难。如今,发压岁钱的数量逐步升级,少则几元,多则10元、百元不等。如果是干亲戚或是未过门的和刚过门的媳妇,长辈一掏就是一百元或者数百元。

走年亲
    走年亲是春节习俗。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是走年亲的日子。走年亲在民间是有一定规矩的,如先上谁家去、后上谁家去、去时拿啥礼物、回的物品等都有不同。才结婚的叫新亲,小两口初二(有的地方是初一)带上大馍、小馍、柳条肉(10~30斤)、果品、酒等,装满篮子或提包,以示孝顺和大方。紧接着就该“认亲戚”了,就是到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家走一遍。一般人走亲戚的先后次序是:闺女走娘家,外孙先走姥娘家(外婆)、舅爷家,然后是姑、姨、妹等。一般都是要回拜的。至于回拜应带什么礼物,基本上和走新亲戚差不多,就是礼条少些。到亲朋家后,放下礼品,先给长辈拜年,然后坐一起拉家常,互通致富信息。鹿邑有歌谣:“走年亲、送礼品,打听信息更留神;学经验、学技术,争做致富活财神。”吃过饭返回时,篮子里的大馍留下,换成枣山(称作致富山),姥姥家祝愿外甥家快些富起来。鹿邑还有“外甥要想煊,姥娘家去搬山”的说法。回头亲就是长辈到免辈家去,长辈拿些一般礼物,表示礼尚往来,不断缘分,当然也看看免辈的一年来的家庭变化,交流交流致富经验,进一步密切关系,增强团结。

“破五”
     “破五”是春节习俗。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忌折断东西、忌扫地、忌端去贡桌上的焚香斗、忌做针线、忌早上喝糊渡(稀饭),忌蒸馍、忌出门做生意、忌赶集上店,从初五起这些禁忌可以破除了,所以叫“破五”。“破五”这天上午,家家户户都要扞面片吃,如今,吃面片的含意不再是补窟窿了,而是几天来油腻食物吃得多,换换口味。“破五”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正月初五这天起,浓厚的节日气氛过去了,一般生产、生活要转入正常,走亲戚的少了,农活也该干了,总之,过年算结束了,新的工作开始了。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当地过元宵节一般热闹三天(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以正月十五元宵夜最为热闹,主要活动有吃汤圆、观焰火、打灯笼、猜灯谜、观灯展。民间曾有放洋灯、散路灯之举,由晚辈把用豆面制作的灯盏点燃后,送到祖宗坟前,以示孝意。此外,出嫁的姑娘给父母送饺子和用面做的大雁,寓意长寿。外婆则给外孙送用面做的花猫,示意成人。这种互赠礼品的活动延续到正月二十以后。建国后,随着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灯笼的制作技艺越来越高。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入夜,鼓乐喧天,爆竹震耳,彩灯辉煌,孩子们则打着千姿百态的花灯,如龙灯、凤灯、狮子灯、船灯、飞机灯、汽车灯、鱼灯等等。有些单位还组织灯展、猜灯谜活动及办焰火晚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群众观看。

送扁食
     送扁食属节俗。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闺女给娘家送扁食(饺子),鹿邑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十五包十六送,老哩吃了不得病。”“老哩吃了十六的扁(扁食),一不呼歇二不喘。”扁食有素馅和肉馅两种,素馅必须有葱和粉条,还要送点大蒜,不然吃了不算数,表示祝愿老人耳聪目明、长寿健康。娘家还要给年幼的外孙回面猫。这体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

 

 

小魔女(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