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民俗-婚嫁(一)

家乡区县: 山西省清徐县

一 结婚

(一)管 媒(介绍对象)

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旧社会男女七岁不同席,女子只能在家中习学女针,如与男孩子接触,则男女授受不亲,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因此,古代男女之间,一般很难有相互接触的机会,更不要说象现在的自由恋爱了。再加上父母对婚姻的包办,因而男女婚嫁,必须奉“父母之命”,或通过中间人——媒人或亲眷的转达才能商议婚事,即“媒妁之言”,这样的婚姻才是正规的、合法的。因而民俗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的说法。

(二)相亲

由媒人或亲友说合,婚嫁双方觉得比较合适,条件也般配,双方即交换生辰八字,经算命先生合婚后,属相八字相合,即可相亲。相亲又分偷相、明相两种。如恐婚事不成,可先行偷相,即设法使男子或其家属于集会、戏场、邻居、亲友家看视女子,谓之偷相。偷相合意,再行明相,偷相不合,即不再明相。明相就是约定日期,由媒人引领男子及其家长到女家看视,对女子的言语、行动、面貌和体态进行详细观察,同时女方也相看询问男子,对其进行考察。双方满意,男方留饰物或银钱,作为定亲信物,如有一方不同意,则男方速返。

(三)换帖(定亲)

相亲后,双方若合意,即由媒人同双方商量,选定合适时间,互换红帖,男方并呈送彩礼,清末民初,所换之帖为民间习惯用的婚姻信帖。民国10年(1921)后'由县府官方印制龙凤帖出售,并明文规定,无此帖证明’则婚姻无效。这天,男子同陪伴人到女方家,女方家设宴招待未婚女婿。饭前,男方送彩礼(彩礼多少不一'视各家财力家境而定。民国年间,少者数十元,多者二三百元)。女方接受时多有争执,经中间人(即陪伴人)说合,大多再加添一些,婚帖及定婚的四色礼交换后’订婚礼成。订婚后,准媳妇一年四季的衣物即由男方负责添置购买。

(四)通信 备帖

换帖后,男方家就请算命先生择定婚娶吉日,·童知女方家庭,并将女子所用新婚衣饰送往女家,双方奄商同意后,女家回礼一份,礼品有红箸一双、酒樽一对,内贮蜂蜜(两樽相扣,红纸密封,示婚姻甜蜜、幸福、美满),小麦面蒸的狮、虎各一对,石榴一对(石榴多子,示婚后多子、多福),铜、铁及胶各一块(示婚姻如铜帮铁底般坚实,婚后两人感情似胶如漆,互相恩爱,两情相合,吉祥如意)。

(五)上头、开脸

婚日晨,女方家要为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犹如现时代新娘进行美容美发,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开脸时一般要请一个全福女人(即公婆、父母、丈夫俱健在,且儿女双全的妇女)由她用细丝线(或五色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为其修理眉毛、鬓角等。开脸时新娘坐的方向及时辰事先已由阴阳先去确定。开脸进行前,炕上要摆放一把椅子,椅子前放一块砖坯,椅子下放一桶水。开脸时新娘坐在椅子上,全福人一边用扇子扇,一边唱念: “坐椅子扇扇子,丫环蛮妮子侍候一辈子。” (六)迎娶

迎亲时间,清徐平川为上午,正午12点前必须迎回,西部边山,特别在山区为下午,有至晚上掌灯时方迎回者,因此迎亲队伍皆备灯笼,火把,这也是古代婚姻的遗风。 临行前,新郎先拜祖先神主,然后上轿。花轿前,有仪仗队,仪仗队从前到后排列顺序为炮手(手持三眼统,边走边放)、开道锣、开道旗、迴避和肃静朱牌、宫灯、金瓜、钺斧、朝天镫、龙虎旗、团扇等执具。随后是乐队和花轿,花轿一般为两乘,有钱的富贵人家为四乘,花轿有红、兰两种,新娘坐红轿,新郎坐蓝轿。去迎娶时,新娘之轿例不空行,要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小男孩以短扁担担一把精致小巧的酒瓶,称为“压轿喜倌”,也称“担酒瓶的”或“担钖瓶的”,去时酒瓶搁在轿杆上,到女方家后,女方家被新娘的妹妹或女友挡在门外,一则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二又有故意捉弄迎亲者的意思,借此以增添喜庆的气氛。迎亲者只得付“开门钱”方才了事。

从女方家接上新娘后,迎亲队伍绕村一周,再次经过女方家门前,由女方嫂子或姨婶等人,给新娘或新郎带个戒指,叫做“回头望月(岳)”。迎亲新郎一般头戴礼帽,身穿袍褂,外披红绸,新娘红鞋、红袄,头戴凤冠,上蒙红纱巾(盖头),腰系玉带,带上有照妖镜,并有“跟大嫂”相扶。娶亲时,不管冬夏,新娘都要穿棉衣,以示厚实。迎亲队伍中,还有掮红毡者两人,拿红土一块,沿路见石,碾子(青龙)、磨(白虎),即于其上画一“十”字,免了冲尅之嫌;经过庙宇或十字路口,即以红毯障之,以免冲了神氏。花轿过去后,掮红毯者仍急行超赶到花轿前。花轿到了女家,女家代表“送客”迎于门外,于男家代表“娶客”(当地叫“吃客”)相对一楫,迎娶客及新郎入门,女家长者赐新郎以花红(今给新郎戴花佩,上有新郎两字)新郎跪拜谢之。此时新娘家在炕上放一把椅子,新娘坐在椅子上,面前放一水桶,手术木门,在桶上左搅之下,右搅之下,口内说些吉利话语,然后由二人将新娘足不着地(连人带桶)抬上花轿,后慢慢转变着由哥哥背上花轿,并将妹妹送到婆家,哥哥送妹妹,好活一辈辈。这时如有人乘花轿,则先娶客,次新郎、后新娘、送客,依次乘坐。如花轿仅两乘,则由坐兰轿子前,新娘坐红轿子后,娶客、送客,担酒瓶者则乘马车而回。此时压轿喜倌所抱两酒瓶,女家将一瓶拿下,将另一瓶内的酒倒出,灌上满满一瓶娘家水,由担酒瓶的放在马车两辕上或两轿杆上带回婆家待用。同时女方家还由一小男孩拿“拜帖盒”(去男方家后可挣喜钱,且数额较大)内装十二件物品,即红豆(示婚后日子越过越强、掛面一小束、食盐、碳块、葱(作“和气半汤”用,其中食盐和碳块,用红纸包好),辣椒(一根双椒,示夫妇两人情投意合,辣,火也),谷扒(谷根,祝婚后夫妇日子越过越好,红箸一双、顶针,铜、铁、石各一块,(示婚姻基础牢靠,当地说法为铜帮铁底,如磨石般坚固),并有回门请帖及扣蜜酒盅,(外用红纸十字搭好粘好)。迎回男家后,由赞礼者(婚礼主持人)先燃草把于门的左右(避邪),马刍(谷草)、核桃、枣儿撒入花轿之后,马鞍置于轿前,令新郎新娘出轿后跨过,取意平平安安。新娘由搀新娘者搀扶,至天帝爷前或神主前与新郎行三跪九叩之礼,谓之拜天地。拜完天地入新房,新房窗户外贴五色纸,二新人踩红地毯或红布进洞房。新郎手拿桃木弓,柳木箭,向屋内的窗各射一次(示意即可),驱赶屋内邪神,新娘子坐炕上后,由新郎用梨木称杆挑去盖头红,而后仪程进入“闹洞房”。

(七)闹洞房

新婚初夜以及第二、第三夜,新郎亲友、邻居聚于洞亏.要逗新郎新娘,这叫闹洞房。因旧俗婚姻,男女双了不熟悉,甚至没有见过面,作一些表演性质的活动,意在增大喜庆热闹气氛,促进新郎新娘熟悉、亲近。 新婚夫妇入睡安寝时,不可吹熄灯火,叫作“长寿灯”:这时年轻人还可在窗外听房,较文雅者,这时用手蘸上唾沫,捅开窗户纸,窥视新人入睡后的动作,鲁莽者,则早在闹洞房时已将窗户纸撕开几个窟窿以便晚上观看。当然这也和旧时农村缺乏文化娱乐活动有关,这作为一种娱乐了。 (八)喝和气拌汤

新婚夫妇在闹洞房后,还要喝“和气拌汤”,由亲友中的“全福人”料理做成,将娘家拜帖盒中的炭块放人火中,红红火火,兴旺发达,将挂面、盐、葱等放入,还要用上“担铴瓶”者带回的水。拌汤中放一大扁食即饺子,内包七个小扁食,叫“子孙扁食”,意味着五男两女,七子团圆)。喝“和气拌汤”时,料理人还说着民谣:“这碗拌汤拌得好,黑毛活得白毛了。豆芽儿瓣瓣,莲花旦旦。子孙角(音jua)儿长寿面,后面跟的一串链。和气拌汤就扁食,明年生个胖小子。和气拌汤就豆豆,养下的娃娃都是精豆豆(指精明能干)。”为耍笑新人,七个小扁食中,有包上辣椒的,有包上咸盐的,还有包上黑酱的,以看新人吃相文雅不文雅。有的人一口将包辣椒的吃下,辣得大张嘴巴呵气(不准吐出),或一口吃下包黑酱扁食,弄得新人满嘴墨黑。文雅者,小口咬开,以避免尴尬。

(九)提盆盆

新人当天入睡前,一般由小姑子将尿盆送入洞房,口中念叨着“提盆盆”的民谣: “新媳妇儿新媳妇儿开门门来,姑姑给你送的盆盆来,侄儿男女引得一群来。”新娘按规矩要送小姑子一个红包,以示酬劳,同时口中还应答着说: “你(音nie)姑姑你姑姑你上炕来,把你的侄儿男女都引上来。”表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十分有趣。

傻瓜(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