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禹州——历史名人——晁错

家乡区县: 禹州市

晁错(音cháo cuò)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汉初学者和积极的政治改革者。曾随张恢习申商刑名之学,向伏生学《尚书》。据说他个人曾使《书经》免于亡佚。文帝时官太常掌故、博士、太子家令,迁至中大夫。有辨才,号称“智囊”。景帝初,官御史大夫。曾先后上书言兵事、边防,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权贵忌恨。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讨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因此被杀。事迹见《史记》卷一百一、《汉书》卷四十九。

 《汉书·艺文志》载晁错有文三十一篇,多数已佚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晁错最早是学“刑名之学的”,而后又被选拔去读《尚书》,可以说是学贯儒法。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袁盎晁错传》等篇。

晁错是献身于汉帝国中央集权事业的政治家。在政治立场上,他主张中央集权。比贾谊更坚强,是一个能有条理和系统地分析当时问题的务实的政治家。他劝景帝勇敢地对付诸王的挑战;他总结了影响与匈奴关系的战略和战术;他力主采用为国家增加农业生产的措施。

晁错力主振兴汉室经济,他发展了汉高祖的“重农抑商”政策。同时主张将内地游民迁到边塞屯田,既开发了边疆,又减少了内地对边塞的支援,这些由晁错主张或更定的措施,对汉初的经济发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晁错在任太子家令时,就上书文帝《言兵事三章》(后人称为《言兵事书》)分析自高皇后以来对匈奴一直消极抵抗,片面求和的危害性,提出了“募民徒塞屯田”的主张,文帝采取了这一主张,“绝匈奴不与和亲”。令大批内地人迁往边疆屯田。

晁错为人刚直,在政见上与群臣多有不合。最致命的是,晁错急于推行,而当政的景帝一度犹豫,未能及时采取行动。这些致使对“削藩”政策不满的刘姓诸侯于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发动了“七国之乱”,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威逼景帝。景帝为平息事态,无奈道:“吾不爱一人而谢天下”,遂腰斩晁错于西安东市,时年四十六岁。

复仇焰魂邱少云(2014-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