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美丽的赣榆

家乡区县: 连云港市赣榆县

赣榆县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 区位地理 赣榆处于苏鲁两省交界,是江苏沿海经济带和东陇海产业带开发的东部交汇点,赣榆处于 海州湾的中心地段,是连云港与岚山港的经济腹地,江苏省出台了支持苏北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对连云港发展的高度关注,将“举全省之力”开发建设连云港港,242省道将沿海向柘汪延伸,赣榆境内的柘汪港与岚山港仅不到3公里的路程,三洋港与连云港的路程也只有20公里。按省里规划,到2008年连云港港口将建设成为“亿吨大港”和“现代化国际物流中心”,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00万标箱,建成上海和青岛之间最重要的集装箱干线大港,连云港市从战略高度出发,已经把柘汪港作为“一体两翼”的北翼进行重点建设,这是赣榆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机遇。赣榆拥有62.5公里的海岸线,柘汪港、海头港、青口港、三洋港四个天然港口,1.53万公顷的沿海滩涂和盐田,优越的区位、广阔的空间使赣榆发展大型临港工业、集聚重化工业具备了条件。 行政区划 全县辖18个镇、 2个省级开发区,435个行政村,107万人口,47万劳动力,87万亩耕地,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境内沿海、平原、山区各占三分之一。赣榆县辖18个镇:青口镇、柘汪镇、石桥镇、金山镇、黑林镇、厉庄镇、海头镇、塔山镇、赣马镇、班庄镇、城头镇、门河镇、城西镇、欢墩镇、宋庄镇、 沙河镇、墩尚镇、罗阳镇;1个园艺场(沙河子园艺场),1 个盐场(青口盐场),1个海洋经济开发区(江苏省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 人口构成 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107.69万人,比上年末净增0.60万人,增长0.56%;其中男性人口56.16万人,女性人口51.53万人;非农业人口45.59万人,增加0.62 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3.71‰,死亡率6.44‰,人口自然增长率7.27‰。 自然条件 全县土壤有棕壤、砂礓黑土、潮土、盐土4个土类、9个亚类,16个土属、33 个土种。植被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南端,以人为植被为主,自然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为辅,植物有169科、657属、1062种,动物有16纲,以水生动物与家畜禽为主。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花岗石、大理石、蛇纹石、黄沙、矿泉水、卤水储量丰富。 气候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春 (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四季分明。海洋性气候,冬季带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境内全年多风,以偏东风为主。光照充足。 赣榆县海岸线南起临洪口,北至荻水口,长46.6千米,总走向北高南低。其地貌特征以兴庄河口为界,分为南北两种类型,北部为沙质海岸,南部为粉沙淤泥质海岸;荻水口至朱篷口为冲刷后退型海岸,兴庄口至临洪口是沉积外延性海岸;朱篷口至兴庄口之间则是两种类型海岸的交变段。荻水口至兴庄口海岸长约30. 7千米,以山前河湖堆积平原为主,问有风化基岩和海相沉积,地面高程2米~3.7米。冲刷侵蚀速度以荻水口至柘汪口间为最。北魏太和(477~ 499年) 年间,纪鄣城在海岸西数百米,清乾隆(1736~1795年) 初沦为潮问带,今已在海中15千米左右。1925—1978年,海岸西退1.1千米,平均每年被蚀23米;其次为九里乡木套村东,后退约千米,下木套村故址已在海岸东0.4千米;较轻者在朱篷口附近,后退约500余米,平均每年被蚀11米左右。48年间,北部海岸损失土地1333.33余公顷。 气候物候 赣榆县属于暖温带湿润季风区。冬季盛行来自高纬度大陆内部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来自低纬度太平洋的偏南北,气候炎热多雨,形成了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因东临黄海,受海洋的影响,和同纬度内陆各地相比,具有春季温度较低,气温回升缓慢,冬夏温度变化平缓,年降水量比较丰富等特点。 赣榆县矿产资源较丰富,特别是花岗石、大理石、 黄沙等非金属矿产具有很强的资源优势。 交通运输 赣榆南下35公里是陇海铁路,北去50公里还有兖石铁路。赣榆距离连云港机场30公里,距青岛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均在280公里;距年吞吐能力5000万吨的连云港港口40多公里。全国沿海大动脉——同三高速公路自北向南贯穿全境,204、310、327三条国道和242省道在境内交汇,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快捷交通网。2005年建设农村公路362.8公里,全县已实现县乡道路灰黑化与村村通公路目标。2005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269公里,内河航道里程达118.07公里。6路公交车运转正常。全县公路客、货运车辆年末达到9737辆。全社会完成客运量66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61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773万吨,货运周转量8.46亿吨公里.

幼稚范(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