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又见面啦,上一次我为大家介绍了我的家乡原平的风情民俗(一)之——凤秧歌,想必大家记忆犹新吧,今天呢我就继续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我的家乡原平的风情民俗(二)之——炕围画。
炕围画也叫墙围画,俗称“炕围子”,是山西民间一种地域特色鲜明的造型艺术,它融壁画、年画、建筑彩绘于一体,具有明显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炕围画在山西北部、 中部、西部和东南部都有分布,其中以晋北的原平最为著名。 晋北农村家家户户都以火炕为床,冬季点火抵御寒冷。为防止墙土脱落弄脏被褥,人们很早就懂得以胶水调制白土沿炕边墙上涂盖“围子”,这就为炕围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据1985年出土的原平镇班村宋代墓葬显示,当时已有炕围画的雏形出现。虽然,清代以前的炕围画遗存已被时光洗涤得无影无踪,然而,从能 见到的清晚期和民国时期的炕围画分析,山西炕围画深受壁画、年画和建筑彩绘艺术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炕围画属于家庭壁画,其吸收壁画的技术主要在于铺 底,以民间常用于刷墙的白土(俗称甘子土)按比例调配胶水,在环炕的墙面上涂成约二尺(60cm-80cm)高的“围子”,用胶多了,墙面滑脆,不易附 色;用胶少了,墙面疏松,难以持久;建筑彩绘艺术对炕围画的影响最大,山西历代古建筑林立,建筑彩绘高手辈出,众多擅长宫庭、庙宇、亭台楼阁彩绘的画匠,把自己熟悉的图案、掌握的技巧,引入到民间炕围画中,极大地丰富了炕围画的艺术表现力;民间木板年画曾在山西城乡盛行,木板雕刻技术的普及使各种画谱刊印流传,为民间炕围画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蓝本”。至清代,炕围画这一艺术形式已臻成熟。
炕围画有固定的形式,上下两组花边形成一定规格的主体框架,具有强烈的装饰作用,以烘托中间的画空(俗称画孔,也称池子)。两道花边的传统花饰有“流 云”、“夔龙”、“玉带”、“狮子绣球”等等。与边道相配的还有“卡头”(画在画空两旁)、“角云子”(画在第二组边道下角隅处)。炕围画边道的装饰图案 经常运用叠晕技法(民间艺人称“退色”),色彩明朗且富有立体感。边道与画空之外的空间部分称为“底”,也要铺满色彩,晋北宁武、五寨一带喜用红棕色,红火浓艳,强烈醒目;原平、代县一带喜用青绿色,素雅大方,清新悦目。
农村中的火炕大多连着锅台,锅台上方或无锅台的墙面处,面积较大,因而成为画匠显露拿手本领的最佳位置,百姓称其为 “锅台画”、“看墙画”。一般而言,锅台画或看墙画多彩绘吉祥如意的传统图案,如“莲生贵子”、“锦上添花”、“四季平安”一类。也有在风箱上方供灶君的 位置另辟为灶头画,成为炕围画的延伸。
以原平炕围画为代表的晋北炕围画,画风细腻,设色艳丽,构图饱满,明朗豁达。每当新房落成,新炕盘就,主家就约请当地有名气的炕围画匠上门作画,画工完毕后,主人十分珍惜,常用透明纸或塑料薄膜罩遮其上,更多的人家则用桐油或清漆罩刷,以使其保存年久,鲜艳如新。
炕围画与大众生活最为贴近,几乎与人们“朝夕相伴”。它不仅为辛勤劳作的人们在闲暇之时增添赏心悦目的乐趣,同时也以积极乐观的文化传统陶冶着人们的性情。从整体上看,炕围画传统的题材内容是健康向上的,其文化倾向具有积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炕围画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艺术题材和画工技艺得到发展,农村中涌现出一批炕围画美术人才,原平炕围画曾在北京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人们普遍把原平市称作炕围画之乡。
上面就是我的家乡的又一风俗民情,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我的家乡,因为更精彩的内容还在后面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