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施东斋的故事

家乡区县: 浙江省桐庐县

状元姓施,叫肩吾,号东斋,是唐朝勤学苦读的好榜样之一,也是分水县和新城县一直来的骄傲。

然而,中国自隋炀帝科举开考以来产生的500余位状元中,并没有施肩吾的名字,施东斋只是进士,是历朝历代杭州地区3300多进士中较早的一位,是分水县历朝历代34进士中的第一位。章八元、施肩吾、徐凝、贺知章,都是唐朝有名的进士。

在我们心中,施肩吾就是状元。因为进士也是不得了的事情,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施肩吾以第十三名的优秀成绩和另外28人荣登进士榜。一个辽阔而欣欣向荣的大唐,没几把刷子,想从数千均带着必胜信心的考生中胜出,根本就不可能,可见难度。因此,清代的杭州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说,状元不必是第一名的,古人将新科进士都称做状元。难怪。

小时候,一说到施状元,有点文化的大人,马上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分水新城两知县争状元的故事。说是按朝廷惯例,状元家乡的知县可以升三级,当年还能免去全县应缴纳的钱粮。因为施家就住在两县交界处,一条石磡之隔,一间房子由两县管辖。最后为争状元家乡,官司打到了皇帝那儿,皇帝一判,是好事啊,于是,两知县都升三级。自然,这肯定是杜撰的故事,施肩吾连状元都不是,哪来的升三级?即便是状元,我也没有看到哪里有升三级的规定。当然,故事里隐含的却是对状元的崇拜和向往,对人才的重视。

我曾试图进入施状元的精神世界。

因为我这样和人高调宣称:我和施状元是校友哎。公元792年,分水县东面的五云山上有座闻名的庆云书院,13岁的施状元,在那里苦读三年。公元1980年,五云山的书院早已变成了分水中学,我也在那苦读一年。

我们苦读的时候,为的也是考“状元”。我外公就说我是考状元。课余时分,我经常会跑到施状元的读书处去找读书的感觉,在“余韵亭”旁,在“洗砚池”边,状元读书的情景会生动地浮现:这三年里,他曾将120卷的《汉书》手抄两遍,洗砚池有墨荷花,相传是施状元洗砚时洒上的。13岁哎,了不得,这个小状元真是超人!

桐庐县瑶琳镇境内的琴溪香谷景点,有条状元谷,上有状元祠,古为龙门寺,说是施肩吾和分水另一位进士徐凝的苦读处。每年中高考,都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去烧香膜拜。

博通古今,学贯人天。白屋崛起,弱冠成名。一个平民奋斗而成功的典型,施肩吾已经成为我们表达意志和精神的激励符号了。

蜗牛是牛(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