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就有"岭东雄郡"之称。在新石器时代,惠州已有人类活动。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在惠州设循州总管府,从此惠州成为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从晋到清末的一千多年间,有480多位历史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留下100多处遗址和2100多件文物。北宋杰出文学家苏轼寓居惠州3年;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在此指挥过国民革命军东征战役。近代史上涌现了廖仲恺、邓演达、叶挺、曾生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惠州又是著名的侨乡,祖籍惠州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逾80万人。
惠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市陆地面积占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四分之一。广东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西枝江横贯境内,是供给香港、深圳的主要水源。惠州拥有海洋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是广东的海洋大市之一。全市有省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6处,著名的旅游区有惠州西湖、罗浮山、南昆山、汤泉、大亚湾海滨浴场等,集山、泉、湖、海、岛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在惠州一带繁衍生息,从事捕捞、狩猎和原始的农耕,创造了惠州的远古文化。博罗葫芦岭、苏屋岗、何屋岗等贝丘遗址,出土石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饰有绳纹、方格纹、云雷纹、夔纹等纹饰的夹砂、泥质陶片。
春秋战国时期,惠州一带的文化已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并与中原文化息息相关。在博罗散屋村出土过一组大小相近、形制、纹饰相似的7件青铜甬钟;博罗的苏屋岗遗址曾采集和出土了青铜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纹为特征的印纹陶器,在其附近还出土过两件战国青铜编钟。据史料记载,在今惠州市区及博罗北部一带,战国时期曾出现过一个名叫"缚娄"的小国,但不久即在诸侯兼并战争中消失。近年曾挖掘出规模较大的"缚娄遗址。"
秦统一岭南之后,在今惠州一带设置傅罗县,吴末甘露元年(265年)改傅罗为博罗,另割置欣乐县,此为归善县的前身。
东晋咸和元年(326年),从南海郡分置东官郡,博罗等县属之。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改东官郡为梁化郡,郡治设在原博罗县治(在今惠东梁化),博罗县治迁至浮碇冈(今博罗县城)。这是今惠州境内首次设置的郡治。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梁化郡,设循州总管府,辖粤东的循、潮二州。总管府建于"木山之阜",即今惠州市中山公园。隋炀帝即位后,将循州改为龙川郡。刘岩建立南汉之后,设祯州管辖归善、博罗、河源、海丰四县,州治所在惠州。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之讳,把州名改为惠州,惠州之名从此沿用至今。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惠州历史悠久,历来是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自晋至清,对惠州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有480多人,其中如葛洪、牛僧儒、李商隐、陈尧佐、陈称、苏轼、唐庚、刘克纲、陈鹏飞、林复、杨万里、刘克庄、吴潜、留正、文天祥、祝允明、陈恭尹、伊秉绶、宋湘、丘逢甲、梁鼎芬等,皆名重一时,他们或诗或文,或创办书院,或修堤筑路,兴修水利,对惠州文化、经济的发展贡献殊多。他们当中,对惠州影响最大的当推北宋大文豪苏轼。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同年10月2日携侍妾王朝云、三子苏过抵惠。在惠期间,他先后写下了1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序跋。其诗文歌咏惠州风物,使惠州名扬四海,诚如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惠州于淳佑四年(1244年)建聚贤堂,10年后改为丰湖书院。明清时期,惠州文风更盛。丰湖书院是惠州的最高学府。自创立以后,虽屡经兴衰,但"从者云集,人竞向学",培养出颇多有成就的学子,对惠州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岭南著名的书院之一。据府志记载:惠州府于宋代中进士者53人,明代44人。清代以来,惠州更是人文蔚起,名士辈出,在诗文、书画、金石等各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