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历史变迁

家乡区县: 晋城市 城区

建制沿革 晋城古称泽州府、高都郡或凤台县 泽州城 (取自宿凤高台、有凤来栖之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史称“中原屏翰”、“晋南屏翰”、“冀南雄镇”。泽州政区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83年的隋。以后虽历经变化,但管辖范围大体一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高都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 尧、舜时期,泽州为冀南之域,且属“帝都畿内”。晋城市区东南泽州县金村镇境内有龙门峡,丹河水从中流出,相传亦为大禹治水遗迹。夏朝汤伐桀,桀居天门,迁于垂。天门即今泽州县南天井关,垂即今泽州高都镇南的垂棘山。 秦汉时先后在这里置高都县、阳阿县 豫晋古关隘小口隘横望镇 高都郡。 北魏时属建州,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 (556年)撤阳阿县。 西燕慕容永在此置建兴郡,北魏永安(528-530)年改为建州、高都郡,以彰显其屏翰洛阳帝都之意。 隋开皇三年因建州在获泽河旁,而改称泽州,时境内有丹河。隋开皇十八(583)年以境内丹河为名,复改为丹川县。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泽州刺史张伯英随汉王杨谅反隋。 唐初又复置建州,后改盖州。唐乾元初年,复改为泽州,后数易其名。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河阳节度使派兵马使马继等率2000步骑,到天井关南科斗店讨刘稹;刘稹派薛茂卿率兵抵坑,薛破科斗店,擒马继。 晚唐会昌四年(844年) 依李德裕所奏, 晋城白马禅寺 泽州改隶河阳节度(驻河南孟州)。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河南节度使李罕之占据泽州。唐昭宗光化二年(889年)李克用与朱温(后梁太祖)争夺泽潞。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三月 朱温派大将氏叔琮攻李克用,入太行,占天井关拦车镇(今晋城南),攻陷泽州。晚唐哀帝天宝二年(905年)改阳城县为获泽县。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年)梁太祖朱温抵泽州。后梁末帝龙德三年(923年)梁末帝派董璋为泽州刺史,又命北面行营招讨使王彦章会董璋陷泽州。是年获泽县复改为阳城县。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十二月后周柴荣军过乌岭(今沁水与翼城界),胜北汉帝刘知远从弟刘崇。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三月周世宗柴荣大胜北汉于巴公原(今泽州县北)。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 景西路 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反宋,宋太祖亲征李筠,破泽州。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任晋城县令,推行“乡必有校”,建乡学72所,社学数十所。宋哲宗元九年(1094年)泽州人孔三传首创诸宫调。宋徽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泽州。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金改泽州为南泽州。 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建西关景德桥。金宣宗兴定元年八月(1217年) 蒙古太祖以木华黎为太师、国王,率兵南征,陷泽州。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蒙古兵攻泽州天井关。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段直归附蒙古军,被授为泽州长官。金末起兵,筑垒自保,蒙古兵复占泽、潞后归附。 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重修泽州府城玉皇庙。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年)泽州始建州署。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红巾军攻陷陵川县,杀县尹张辅。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军攻取泽州。 明洪武年间省县入州。明成祖永乐元年 天井关东南青天河 (1340年)诏令泽、潞等州县无田农民分出男子,移裕州(今河南方城县)垦荒。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在泽州设益国铁冶所,时为中国十三个铁冶所之一,年产生铁约50万斤。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吏部尚书王国光(阳城人)捐朝廷所赐修建府第银,修建县城。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知州傅淑训重修《泽州志》。 李自成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九月 大顺义军刘忠破泽州西苇町堡。十月大顺义军攻高平。是年 大顺义军刘芳亮据泽州。 清雍正六年(1728 年)升泽州为府,析郭置凤台县。民国时复称晋城县。抗日战争时期,太岳、太行抗日革命根据地在边缘地带分置晋沁(河南沁阳)、晋城北、晋城东县,1945 年4月28日晋城县全境解放,同年5月恢复晋城县建制。 1948年10月撤晋城县城关区置晋城市(县级),与晋城县并存,1948 年8月撤销晋城市,辖区仍归晋城县。1958年,高平、陵川两县并入,1958年7月陵川县分设,1961年5月高平县分设。1983年9 月晋城县改设县级市。1985年5月,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晋城市(县级)分置为城、郊区。1996年8月,撤销晋城市郊区改设泽州县,辖区不变。
杨小钊(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