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剪纸位于富春江畔的桐庐,景色秀丽,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桐庐剪纸也烙上江南特有的灵气,凝练概括、厚中见秀、玲珑剔透、含蓄华丽。
在桐庐乡间,剪纸艺术早已有之,窗花、灯花、鞋花、衣饰花、喜花广为流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剪纸的上述功能逐渐削弱,剪纸艺术也渐渐被人疏忽。桐庐文化部门认识到民间剪纸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件瑰宝,建立了民间剪纸开发基地,开展艺术指导,培养创作骨干,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扶持与利用的关系,形成了剪纸创作群体,有创作骨干50多人,创作队伍100多人。50余件作品获省级奖,多件作品获全国奖。剪纸艺人还作为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出访国外。桐庐剪纸汲取了套色木刻、国画渲染及民间美术的斗色手法,创作出套色剪纸、染色剪纸和斗色剪纸,丰富了传统民间剪纸的表现方法,出新、出优、出人才、出作品,出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桐庐民间剪纸自古已有,并久传不衰。《武林梵志》、乾隆《桐庐县志》等古籍都有关于桐庐民间剪纸风俗盛行的记载。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更新,民间剪纸因其功利性的削弱日趋消失。
桐庐民间剪纸近年来真正受到重视,始于《胡家芝剪纸喜花集》的面世。出生于桐庐书香门第的百十岁老人胡家芝,自幼爱好剪纸。每逢喜庆佳节,乡邻常请她剪制各式灯彩、礼花和喜花,是远近闻名的剪纸能手,被大家誉为“福星”。其表弟——一代宗师叶浅予称她为自己走上艺术道路的“启蒙老师”。胡家芝的作品促使广大剪纸爱好者纷纷将自己的剪纸作品送往桐庐文化馆参展,拉开了桐庐民间剪纸抢救、保护活动的序幕。
此后,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桐庐文化馆将民间剪纸列为地方特色文化。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使过去分散、自发、个别的民间剪纸活动走上有组织、有计划的轨道,逐步形成群众性、地方性的特色文化,发挥民间艺术的娱乐功能、教育功能、传承功能和文化交流功能,并在开发剪纸艺术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文化创新的成功经验。
数年中,桐庐民间剪纸在各级赛展中频频获奖,省级以上获奖作品达百余件次。1993年,杭州群艺馆顺势将桐庐列为民间剪纸开发基地。为更好地继承传统,普及剪纸艺术,县文化馆从1992年以来坚持长期组织县剪纸骨干参加剪纸培训和讲座,并提供外出学习参观机会,传承技艺,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又从1999年开始,先后在8所中、小学建立起剪纸开发基地,定期举办剪纸比赛活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桐庐剪纸人才辈出,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先后出版了《桐庐民间剪纸》、《谢玉霞剪纸作品集》、《王德林剪纸选》、《神州风韵剪纸大赛优秀作品集》等剪纸作品集。
在桐庐文化馆的组织下,1997年,数十件剪纸作品送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参与交流展览;同年,谢玉霞应中国国际灯会之邀赴西班牙作为期半年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2001年,德国专家杨圣和夫人来桐考察民间剪纸;2003年,英国贵宾查理来桐拜谢玉霞为师学习剪纸艺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桐庐民间剪纸不但展示了其独特魅力,同时更促进了民间剪纸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开创了民间剪纸新篇章。基于桐庐对剪纸艺术传承、开发的突出贡献,1998年省文化厅授予桐庐“浙江省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称号;2003年文化部授予桐庐“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称号。2004年,桐庐剪纸研究会又协助政府策划、组织并成功承办了“神州风韵”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邀请赛系列活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