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河的骄傲

家乡区县: 内乡县

      北巍郦道元《水经注》载:“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今湍源村李青垛),水甚清澈,东南流,经南郦县(今内乡城北十里郦城)故城东,《史记》所谓下郦也。”清王国维《水经注校》卷二十九载:“湍水出郦县北芳山,南流过其县(今内乡县城)东,又南过冠军县(今邓州)东。”湍河是内乡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夏馆镇湍源村境内的李青垛南麓,向东汇入小红寺河、大红寺河,在大块地村形成湍河主流。湍河上游群山林立,河床较大,汇入支流多,水流湍急,故名湍河。

      湍河主流经夏馆、七里坪、赤眉、赵店、湍东、城镇、大桥7个乡镇50多个行政村,湍河在内乡境内长124公里,沿途汇流默河、黄水河等21条支流,湍河水源补给以降水为主,年水位变化显著。最大洪峰流量4350秒立方米,枯水流量0.5秒立方米。湍河流经沿岸旋出多处开阔河滩,河滩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水面上常有驾舟捕鱼者。站在高处眺望湍河,河水清如玉带,河面白帆点点,渔翁驾舟唱歌,鱼鹰来往翩翩,其景如诗如画,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湍水渔舟”。“湍河春涨”是内乡古八大景之一,每逢春季,湍河两岸,山青水晖,垂柳含烟,次日初晴,于菊潭公园顶水庵前,但见激流滚滚,千垂雪飞,远山流霞,水光天色,令人痴醉。

      湍河在内乡境内的河道,风景最为优美,河道开阔,水流舒缓,两岸皆为高大的杨树林和茂密的芦苇丛。深冬时节,河水瘦枯,沙滩裸露,杨树叶落,芦苇花开;溯河一路走去,仰视林高日小,枝柯扶疏,俯察水落沙出,银光闪烁,真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这时节,夏秋里用来摆渡的小船便搁浅了,有人在河道狭窄处栽上列石,又在列石上铺上木板,做成一条简易的小桥,行人就可以方便的来往了。

      湍河上游流经内乡县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是中原地带唯一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生态区。二00一年八月省政府批准建立内乡县湍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为湿地生态及鸟类类型自然保护区,湍河湿地是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区,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时空分布差异较大。适宜的自然条件为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生存和繁衍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在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年之久的“父母官”一词,与湍河有着极深的渊源。据记载,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均曾做过南阳太守,他们先后在湍河上兴修了“六门堰”和“钳卢陂”两项水利工程。“六门堰”和“钳卢陂”涝可蓄水,旱可灌田, 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巨大效益,可与四川都江堰相媲美。为永远纪念为百姓造福的召信臣和杜诗,后人将他们称为“召父杜母”。“父母官”一词即由此而来。

      据《清康熙本内乡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湍河是豫西南一带主要的水运航道。每年夏秋时节,河水上涨,便可看见一艘艘挂着风帆的航船,从汉江进白河,再悠悠的驶入湍河。这些航船将内乡、邓州的烟叶、麻油、豆类及粮食和内乡、西峡、马山口的大枣、柿饼等山货装船,运往襄樊、汉口和上海,再把本地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运回内乡,完成着一次次原始的物品贸易,也完成着一次次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遥想当年,湍水荡荡,白帆悠悠,那些老船工们怡然自得的摇着双橹,那些风情万种的船家少女优雅的蹲在船头浣纱洗衣,那又会令人生出多少诗意的联想啊!

      当然,湍河并不总是如此的柔美多情,她也有肆虐发怒的时候。历史上,湍河曾经多次决口溃堤,给两岸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据记载,仅解放以来,湍河即泛滥成灾十余次。

      湍河有一种独特的水文景观,当地百姓俗称为“干化水”,即有时天上并没有下雨,下游河水却突然暴涨。这种现象一般发生于夏秋时节,其实是上游的支流地区大面积突降暴雨而致。2004年8月中旬的一天,湍河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干化水”。目击者说,当时正是午后时分,天阴沉沉的,但并没有下雨,河水也象往常一样缓缓的流淌着,有许多人闲坐在岸边垂钓。忽然,只听得上游方向传来隆隆如雷一般的闷响,紧接着便见一线水头如万马奔腾般翻卷而来,人们刚刚逃至安全地带,浑浊的河水便漫溢了堤岸。

      一条湍河,与中国历史上一些文人墨客魂梦相牵。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三次千里奔波,拜访湍河;王维、白居易、司马光、韩愈、柳宗元、寇准、元好问、李贤等历史名人也均曾寄情湍河,多次在岸畔吟风赏花,为湍河留下了一段段美好的传说。

     千百年来,湍河用她宽广的胸怀,甘甜的乳汁,默默的哺育着她的一代又一代子孙。那些喝着湍河水长大的人们,有许多走出了内乡这一方天地,远到异乡开创基业,并逐渐在外面做成了大事。湍河也哺育了商圣范蠡、著名史学家范晔、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革命家刘泗方、理学家王检心、王涤心、著名农学家王黎生、农民育种家龚文生等。也有因湍河慕名而来并隐居于内乡的孔子学生巫马期等等。这些都是内乡的骄傲,更是湍河母亲的骄傲。

lsh(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