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福安市穆阳镇苏堤村,但见村里的空旷场地、房前屋后摆放着一座座木质面架,只要天气晴好,拉面、晒面的场景随处可见。丝丝缕缕的洁白线面,宛若无数的银丝在风中飘荡,装点着穆阳溪畔这个古老的线面专业村,也编织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致富梦想。
穆阳线面出产于穆阳镇苏堤村、穆阳村、桂林村、洋坪村、燕科村、康厝村、半山村、南洋村一带,而最有名的该属苏堤村所产,苏堤的线面以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等优点早已声名远播。早在隋朝开皇十五年(595年)就有江夏黄氏辗转迁入该地,在这1400年的悠悠岁月里,仅制面传统就有680年之久。记者来到该村制面老师傅黄畴容的家里,今年81岁高龄的他17岁就开始学习制面工艺,而家里也是世代传承的,说起穆阳线面,老人家滔滔不绝。
“现在做面容易多了,以前首先磨面就受到季节的限制。磨面靠溪边的那个水车,枯水期是磨不到面粉的。”黄畴容说。
回忆儿时的经历,他告诉记者,父亲的作坊最多时候要请6个帮工,每天凌晨12点就要开始准备水、面、盐等用料和工具,然后开始十几道工序。从和面开始,搓大条、小条、上竹、放面柜、拉面、捋面、拣面、绑面等工序,有些工序期间都要经过至少1-4小时的发酵,“一天的正午是拉面最好的时间,边拉边晒,面容易干。一天忙下来,就到了下午三四点,一般一天能生产60-70斤。”黄畴容说。
他告诉记者,每道工序都非常讲究,仅从和面开始就需要娴熟的经验和技术了。他说:“水和面要恰到好处,老师傅一般都不会加水和面的,就算有也只加水,很少要加面的。盐放的多少和季节有关,冬少夏多,这是热胀冷缩的道理。”
最见工艺的是拉面,“速度、力道、条形都要拿捏的恰到好处,25公分的小条在师傅的手中,就在这一拉一捋之间,最长都能拉到8米长,少的都有7米多。一般学徒都要3年才能出师。”黄畴容骄傲地说。
复杂的手工艺让穆阳线面远近闻名,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一种奢侈品。黄畴容回忆儿时,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招待客人的时候才煮面,平时很难吃到,买者也一般是送礼。“‘死九绝十’说的就是销售的季节性。过去九月、十月都是秋收的繁忙季节,农民手里都没钱,自然也就买不起面。”他说。
村里老者告诉记者,古时候村边的穆阳溪让其自古成为通往周宁、柘荣等地的水路要道,苏堤村成了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从溪边斑驳的古码头看得出昔日的繁华,而村落的繁华留住了村民,自然也让制面的传统工艺传承了下来。
线面工艺的传承维持了村民生计和繁衍生息,尽管几经时代沉浮风霜,至今村里仍有常住人口5000多人,“过去的端午、中秋和春节远近村庄,甚至政和的都会过来买了送给亲朋好友。”村里的老者说,每年正月十一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是村庄的赶集时候,而这时面供不应求。
时节轮替,线面好比穆阳溪边桃花,花开花落之间让古老的村落生生不息,延绵不绝,而村里的老师傅已然可以坐在古屋前回忆曾经的面中岁月,柔软时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