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的先蚕祠

家乡区县: 苏州市吴江区

丝绸,成为盛泽的一个符号。先蚕祠,也是蚕农庆典蚕事形式与内涵相融合的产物。先蚕祠内的古戏台,则是先蚕祠不可缺少的风景,更是一种丝绸情结。
先蚕祠是一组庙堂式建筑,正面的砖雕门楼,规模宏大、结构精致,拱门正中上方竖匾书“先蚕祠”,左右分别阳刻“织云”和“绣锦”;两侧是八字形清水砖墙,素雅简洁。
走进先蚕祠大门,一片石板广场延至正殿,广场开阔,可容万人。这里,是每年小满时演出酬神戏的地方。在云水的过往里,追忆一段“小满戏”的遗韵。
戏台朝北,两侧与厢楼相通,戏台是飞檐斗拱的古典建筑风格,比门楼多了镏金装饰。正面两侧楹联:“弦管清音宣德泽,宫商雅韵颂神庥”。联中的“弦管”指的是戏班子里乐队用的管弦乐器;“宫商”分别是古代的五音之一。
戏台前匾额上“普天同庆”和台上的“歌舞昇平”八个金字遥相呼应。站立古戏台,抬头向上,那金碧辉煌的藻井和龙凤花卉雕刻,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多少年来,在这座精致而富丽的古戏台上,演绎无数出有关丝绸的故事。岁月更替,许多表演者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流光却无法冲淡百姓对于丝绸的记忆。
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相传是蚕花娘娘———嫘祖的生日,也是盛泽“先蚕祠”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大清早,“先蚕祠”就迎来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市民,以及从事纺织品生产、贸易的商人、老板,他们前来祭拜蚕神,观赏“小满戏”。
台上的乐师,不知疲倦地宣唱着蚕花娘娘保佑丝绸业兴旺恩德的戏曲,来自四方的看客激扬热情,总是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中,忘记了来年种桑养蚕的辛苦。是“小满戏”打开了那些蚕农的心结,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甜蜜的期待。
沈秋凡在《盛湖竹枝词》中这样描述小满戏的情景:“先蚕庙里剧登场,男释耕耘女罢桑。只为今朝逢小满,万人空巷斗新妆。”读来,真切、生动。
由茅盾先生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中,也记录了小满戏的盛况,而在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中,真丝刺绣的大型壁画,就是以盛泽小满戏为题材创作的。如今,作为镇馆之宝向全世界推崇介绍。
一百多年过去了,小满戏几经变迁,但隆重的庆典活动却已成定势,这个习俗已流传百年,成为盛泽颇具特色的社会性民俗活动。
先蚕祠的戏台,亦成了小满最生动的风景。从小满前一天开始,戏台上下,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如今的小满戏连演9天,每天演一个剧种,包括锡剧、越剧、京剧和沪剧四个剧种,由盛泽各戏剧分会承担演出。
平仄婉转的曲调,仿佛是丝绸在呢喃,缠绵又舒心。在细雨清风下似一杯淡淡的香酿,将台上台下的人都熏醉。多少年华,被温润的绸都打湿,而世人甘愿沉浸在这份柔软的记忆中,感动,回想。
台上,好戏连连,精彩纷呈。这就是先蚕祠的戏台,生长在绸都,流传在绸都,也璀璨在绸都。

 

虚假的繁荣(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