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美食(煎堆)

家乡区县: 海南省文昌市

简介:煎堆又叫麻团、珍袋,麻球,汉族小吃,流行于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在广东是指拳头大小、油炸糯粉团,表面满是芝麻的食品。它是用糯米粉加糖、油炸花生碎、芝麻等,放到锅里用油煎成,风味独特,制作考究。色泽金黄,外形浑圆中空,口感芳香酥脆体积膨大滚圆,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软粘连,馅又香甜可口。有团圆甜蜜的寓意。

起源:这种食物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以前的秦汉时期,据文字记载唐代称“煎堆”为“碌堆”,从初唐诗人王梵志“贪他油煎锤,爱若菠萝蜜”的诗句里,可以知道煎堆该是唐朝长安宫廷中的上乘食品。因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居民,有许多是在唐宋时期陆续从中原南迁入岭南,所以“碌堆”也随之传入广东,由此可见,今天广东的“煎堆”,起源显然是中原人南迁的结果。

习俗:煎堆是岭南出名的小吃,各地的品种略有不同。吴川的煎堆用糯米粉、白糖水搓作,捏成圆团,放进热油镬中捞压至鼓胀成拳头大圆球形,表皮光滑,口感酥软,满嘴油香,拜年煎堆特别好销。拜年的时候,娘家一般收下三分之二的煎堆,其余的给女儿带回婆家。主人家不仅分给亲戚朋友,还会挑着竹箩或捧着簸箕,挨家挨户地分给一条街或整条村的人,无论是否熟悉,大家齐齐分享。

煎堆在广东,广西,海南以及香港澳门都有有得卖。一般会在街边的油炸的小吃车,早餐车都会跟油条摆在一起买,部分酒楼茶楼也会当作点心来卖。煎堆还是贺年食品,正所谓“煎堆辘辘,金银满屋”即是富有富足的意思。另外有种石榴化煎堆,上面红花点缀,就好像石榴一样,寓意多子多福。

制作方法:
用料:糯米粉500克、白糖100克,生油2千克。

1、取100克糯米粉用清水调拌,搓成粉团,放沸水锅里煮熟,捞出放在案板上,混入余下的400克糕米粉并加入白糖,拌匀后用手掌反复搓至有韧性和粘性(如太干硬,可加进少许热水再搓),即成糯米粉团。

2、将糯米粉团分成两等份,分别揉圆,压平,捏成空心圆球状,留一小洞,往里充气后快速封口,即成两个煎堆坯。

3、热锅落油,烧至120℃时,将煎堆坯轻轻放进热油中,边炸边用长筷子翻动,使之均匀受热,炸至体积比原坯大一倍时捞起,待完全冷却后再用同样方法炸一遍,如此反复3---4次,使之膨胀至排球般大小即成。
做的时候可以包入豆沙馅,莲蓉馅,也可以无馅。

营养成分:
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索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

而芝麻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每百克芝麻含蛋白质21.9克,脂肪61.7克,钙564毫克,磷368毫克;特别是铁的含量极高,每百克可高达50毫克。因此,古人说芝麻能“填精”、“益髓”、“补血”,其根据也在于此。此外,芝麻还含有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

家乡的煎堆:在文昌又称珍袋(均为海南方言音译),一种油炸米制品。色泽金黄,外形浑圆中空,口感芳香酥脆体积膨大滚圆,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软粘连,馅又香甜可口。食用时,须用剪刀剪成小块或用手掰破分片。煎堆风味独特,制作考究。须精选新鲜糯米,入水浸泡5小时左右。然后再用石碾碾为米粉状,用筛子筛取精细部分,再用水搓成粉团,放进锅中煮熟,然后渗和余下的糯米粉用手搓擦,使其均匀,而后捏成拳头大小的空心米团子,加进馅料。馅料有花生糖、椰蓉、豆蓉、冬瓜糖果、椰子丝、芝麻、肉丁和冬瓜糖等,接着把芝麻洒在团子表皮上,放进油锅里炸,油最好是椰子油或花生油。油炸时,边炸边不停地翻动,使其厚薄一致,圆圆匀称,几分钟后捞起,凉一会再炸,如此三、四次,直到表皮呈金灿灿的。 在海南,元宵节时敬神祈福,老人贺寿,或是建房上梁,孩子满月招待客人,煎堆总是少不了的,久别家乡的海外侨胞归乡,也总忘不了尝一尝煎堆的美味。平常市面上卖的煎堆不过小拳头般大小,而在农历二月十五日军坡节期间,煎堆做得格外大,有的像篮球似的。据老人讲,古代在军坡节祭神用的煎堆还要大,煎堆小了神灵会发怒的。

在海南,元宵节时敬神祈福,老人贺寿,或是建房上梁,孩子满月招待客人,煎堆总是少不了的,久别家乡的海外侨胞归乡,也总忘不了尝一尝煎堆的美味。平常市面上卖的煎堆不过小拳头般大小,而在农历二月十五日军坡节期间,煎堆做得格外大,有的像篮球似的。据老人讲,古代在军坡节祭神用的煎堆还要大,煎堆小了神灵会发怒的。

大家到海南一定要尝尝喔。

林小彩凤(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