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 《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二)

家乡区县: 江苏省如皋市

      冒辟疆就是“贾宝玉”?
      一、冒辟疆VS贾宝玉:谁是情种?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江苏如皋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年八十三岁。
      冒辟疆出生在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董其昌为其诗集作序,把他比作初唐王勃。
冒辟疆从小锦衣玉食,奴仆成群,长大后出手阔绰急公好义,他一介布衣,竟不惜千金,代行官府职责,屡屡挥金如土救济灾民。在他第三次赴金陵乡试中,出巨资租赁桃叶渡厅堂楼阁九所,大会东林遗孤,招待同仁、食客数百人,多日方散。影响所及,冒辟疆与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被称为“四公子”,加入复社。
      但冒辟疆仕途不顺,凭他的才学早该中举,可在应试作文中,他抛弃八股规矩,议论朝政,针砭时局,违背当局要求,六次乡试未中,只上了两次副榜。
《红楼梦》中贾宝玉才华横溢,厌恶八股文,却厌恶仕途经济,不求功名,与冒辟疆这些痛苦难堪的遭遇很是相似。
      冒辟疆深受秦淮八艳等女孩爱戴,陈圆圆与他私定终生,说“可托终身者,无出君右。”却不幸被抢掠去京;在金陵科考,他就住在后来以桃花扇名闻天下的名妓李香君闺房,三十天写作三十文,李香君对他情深意浓;董小宛见冒辟疆第一面就一见钟情,几次挽留,第二面就决定跟他归隐远走;董小宛死后,吴蕊仙更是从金陵追至如皋,可惜当时冒辟疆已经另外有妾,吴蕊仙心灰意冷,决意遁入佛门,冒辟疆特意在冒家修建尼姑庵,让这个“妙玉”居住!
      据文献可考冒辟疆一生先后与十多位女性有过爱情关系,有名有姓的除夫人苏元芳外,尚有王节、李香君、顾媚、陈圆圆、董小宛、范珏、沙九畹、杨漪炤、麻姑、吴琪、吴扣扣、蔡女萝、金晓珠、张氏女,这些女性都能画、善唱、会舞、擅诗,其中六人先后正式获得小妾名分,可见冒辟疆天生对女性有亲和力、吸引力,是现实版的情种贾宝玉!
《红楼梦》中贾宝玉“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宝玉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宝玉从骨子里尊重女性,喜欢女孩,与冒辟疆的经历和情感是完全一致的,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和冒辟疆对董小宛的“天荒地老歌长恨,好忏应为再世因”、“九年一日千秋怨,肠断衰残抱痛来”的深沉寄托是一致的。
冒辟疆虽生富贵之家,但他终身未仕清廷,不善经营,只能坐吃山空,又遭遇兵荒马乱清兵杀掠,家境衰败,晚年穷困潦倒、靠卖字度日,这和《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命运如出一辙。
      冒辟疆与贾宝玉还有一些共同点:
      1:庶出弟弟被挑唆使坏。
      1776年冒辟疆庶出弟弟冒裔变卖了祖业,冒辟疆被迫另建草房“匿峰庐”。之后冒裔在别人唆使下扬言冒辟疆有“通海”行为,拟告官,牢狱之灾将临,幸亏亲友调停,冒辟疆破财,方得缓解。
《红楼梦》贾家中宝玉也有庶出弟弟贾环,其母赵姨娘恶毒自私,平时教贾环许多坏点子,贾环故意拨翻烛台烫伤宝玉。
      2:晚年草庐度日。
      1677年冒家开始中衰,冒辟疆建筑三间草屋“匿峰庐”,他写道“把茅为盖,挂席为门,绳枢瓦牍,仅敝风雨。”
      而《红楼梦》开篇说“茅椽蓬牍,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
      二、冒家VS贾家:唯一的“两府一园”
《红楼梦》中的贾家建筑格局是:“宁国府、荣国府和大观园”。可谓“两府一园”。作者描述精细备至,令人身临其境,必有长期生活体验。
      而如皋冒家的建筑格局是:“东府、西府和水绘园”。
      且不说太多的建筑相似了,就这“两府一园”的格局,全天下只有冒家,书中只有贾家,彼此一致,绝非巧合!
      冒辟疆的族人,近代作家冒舒諲(1914-1999),在上世纪80年代《关于冒辟疆的故宅》一文中,回忆他童年时代在冒辟疆西府故宅居住写道:“至今还有印象,大门朝东,纵横均达一百公尺左右,范围约一万平方公尺,有屋百余间……入大门后,白色四扇屏门,入屏门有南北甬道长约三十公尺,屏门后有垂花门(二门),进垂花门见一大院,即名著一时得全堂,枋间高悬董其昌手题的堂名额(后为日寇掠去)……冒辟疆在家业全盛时期曾蓄有昆曲家班,极负盛名,常在得全堂演剧以娱宾客……得全堂后有拙存堂,其左右耳房连同厢房都是内宅,后为凝禧堂,自成院落,南出是一组庭院住宅,正厅名五美堂,堂南首入一小院,有艳月楼,即小宛夫人所居。五美堂后是别有园,园有泛雪斋、西堂、瓷香斋、对山亭和廻廊诸胜,最西有五间建筑名为妙香居。香俪园地处得全堂之南,廊东北行为赠云轩,东首有天镜舫,舫前有洗钵池,正南是芝兰轩……”
      明代冒辟疆先高曾祖冒承详富甲一邑,如皋冒家巷两侧,悉为冒家府第。当年冒辟疆居西府是冒辟疆祖父冒梦龄所建,冒辟疆父亲与两个庶出弟弟居东府。东西两府规模相当,东府内留耕堂和爱日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仍保留旧时规模。
      少年的冒舒諲还见冒家巷内立有牌楼,上书“恩荣坊”。
冒辟疆故去223年以后,冒氏早己衰败,多数府第易姓。1916年冒舒諲父亲冒广生先生以银币7800元从张姓购得西府。冒舒諲童年只是住在冒家巷西府,所见情景,尚存如此规模。可见200多年前的冒家,鼎盛时期,该当如何?!
      从东西两府间的冒家巷向北不远就到了闻名海内的“水绘园”,这个著名园林是冒辟疆主持改建和扩建的,点点滴滴都变成了大观园。
      2001年6月25日,水绘园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贾家有“荣禧堂”,冒家有“凝禧堂”,贾家和冒家的两府间都有“恩荣坊”牌楼,而且,两府中间一条巷道,似连似分的模式,这是中国园林布局的“唯一件”。这是南京、北京、苏州、扬州没有的。
      三.董小宛VS林黛玉:同病相怜
      一是,她们二人都生得美貌异常,我们只要到如皋水绘园去看董小宛的画像就联想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二是,二人都才艺出众,能诗善画。水绘园水明楼内的古琴,是小宛的心系之物,无锡市博物馆收藏着小宛的绘画作品《彩蝶图》。小说中黛玉也善绘画,在众多才女中名列前茅,还在群芳咏菊中夺魁。
      三是,二人都多愁善感,孤芳自赏,红颜薄命,二十出头不幸早逝。
      四是,二人皆体弱多病,得的都是肺结核不治而亡。
      五是,半塘董小宛和姑苏林黛玉,都是来自苏州。
      六是,小宛由名士钱谦益雇船送到如皋冒家;而黛玉登舟去贾府,有名士贾雨村另船送行。
      七是,小宛在南北湖畔鸡笼山上感叹江河破碎一家流离,泪葬残花;而黛玉也是花锄葬花,催人泪下……
      我们把苏州、乘船、肺结核、短命、葬花、水绘园、大观园等元素加在一起考虑,结论昭然若揭:水绘园中的董小宛不就是大观园“林黛玉“的原型吗?
      小宛化名元春进后宫
      董小宛的外貌十分漂亮,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有“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韻天然”的描述,时人都称其为“绝世美人”。1642年的一天,冒辟疆、董小宛游金山。因为男者风流倜傥,女者貌似仙女,竟引“江中四五龙舟冲波激荡而上”来遥望他俩俏丽真容。而“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两人,指为神仙”,呼叫呐喊,久不离去。这种空前盛况被当作故事传至京都,引来“强人”将美艳无比的小宛抢去宫中,让少年顺治皇帝亲睹芳颜,悦而封其为妃(满族婚俗与汉族迥异,如努尔哈赤就娶堂嫂为妃、皇太极把坐月子的妃子赏赐给打胜仗的将军、同治把一家娘儿俩都娶为宫妃,因此13岁的顺治封27岁的董小宛为妃不足为怪)。 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的最后部分写到他的一次梦境,梦中找小宛而不见,正妻苏氏又背对着他流泪,于是大呼曰:“岂死耶?!”因而惊醒。后来将此梦告诉小宛时,“姬曰:‘甚异 ! 前亦于是夜梦数人强余去,匿之幸脱,其人尚狺狺不休也。’讵(岂)知梦真而诗谶咸(都)来先告哉?”文章中小宛被抢之意十分明显。冒辟疆的好友吴梅村对此事的反应是,他在清凉山讚佛诗中以“千里草”、“携双成”、“婺女嫁天孙,才过银河拭泪痕,但得大家千万岁”等语暗指董小宛被抢入宫。好友陈迦陵以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曾寓水绘园,欲得冒辟疆母亲马恭人丫鬟紫云侍砚,雪窗一夕书咏梅诗百首,可见陈、冒关系非同一般,他也认为“董承娇女”进宫为妃。好友龚鼎孳,时任礼部尚书,在《题影梅庵忆语•贺新郎词》中说,“董妃是为董小宛者佐证甚繁”。事隔二百多年,作为辟疆后世的冒广生(1873一1959)先生力辩无此事,也无可厚非。 在《红楼梦》中,作者安排元春入宫为妃,第五回判词隐指她“虎兔相交大梦归”。所谓虎兔相交,就是指当公历进入新的一年时,农历还在虎年,自新年正月初一开始就进入兔年。大梦归即指去世。史料中董小宛就是在顺治八年(1651)辛卯正月初二离世。这种情况不应看作巧合,而是作者特意安排。在第四十八回、四十九回中,作者借咏月诗“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尤可隔帘看”、“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圞(圆)”等句,暗指小宛进宫后,辟疆只能隔帘远视其容颜,寄托希望夫妻团圆的思念之情。冒辟疆在《寄吴梅村先生》、《八十二述怀》等诗中有“遥瞻吴苑乡关隔,近接邗江涕泪多”、“欲教移作上阳花”、“并州寂寞当还乡”等句都有隐指小宛被抢进宫当上妃子之意(上阳宫、并州都是武则天当妃子及皇后时居住过的地方)。
      蔡元培老先生在《石头记索引》一文中称《影梅庵忆语》为《隐梅庵忆语》。隐了什么,《影梅庵忆语》中除董小宛离奇去世之外,其余内容都很直白。蔡老在谈到《红楼梦》第五十二回贾宝琴念一首诗的前两句“昨日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时说,“上句言其(冒辟疆)不忘明室,下句则即谓水绘园也。”他又说,“相传董小宛实非病死,而被劫入清宫。”

SAMSARA(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