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 《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三)

家乡区县: 江苏省如皋市

     四.吴蕊仙VS“妙玉”:唯一的私家尼姑庵
     秦淮八艳中的吴蕊仙貌美能诗,也是一位性情中女子,丈夫反清遇难后,她从苏州渡江投靠冒辟疆。但冒辟疆已纳妾吴扣扣,吴蕊仙强压情感,给冒辟疆作诗道:“绮罗自谢花前影,笠钵聊为云中人”,要遁入空门。冒辟疆遂在城南杨花桥旁盖小庙一座,取名“别离庙”,蕊仙自号“辉中”,从此青灯孤影,忧郁而亡!冒辟疆十分伤心,只身前往凭吊,刻诗庙中:“别离庙,春禽叫,不见当年如花人,但见今日花含笑。春花有时落复开,只今荒烟蔓草最深处,愁云犹望姑苏台”。
     大观园中贾家也有“栊翠庵”一处,里面住着带发修行美丽孤傲的苏州籍美才女妙玉。
自古王公贵族豪门富户不少,但没哪家拥有私家尼姑庙的。
但现实世界的如皋冒辟疆,就花钱为吴蕊仙盖了座私家尼姑庙!
      这也可说是个“唯一件”。
      两位妙龄美少女,都在私人家尼庵里,都带发修行,都会写诗,都来自苏州,都对男主角有意,都是悲剧下场。
     五.冒家VS贾家:同样的昆曲戏班
     明亡以后,冒辟疆以曲自娱,并招待四方宾客,其私家戏班中吸收了一批著名的演奏家,培养了许多名演员。
     据陈瑚《得全堂夜宴记》叙述:阮大铖家班的名角在明亡后也流散到冒家,演出《燕子笺》待客。家班全盛时期,常演的剧目有《浣纱记》、《牡丹亭》、《西厢记》、《邯郸梦》、《党人碑》、《清忠谱》《秣陵春》、尤侗的《黑白卫》和余怀的《鸳鸯湖》等作品。
      冒辟疆晚年生活困窘,他写道:“每夜灯下写蝇头数千,朝易米酒,家生十余童子,亲教歌曲成班,供人剧饮,岁可得一二百金,谋食款客。今岁俭,少宴会,终年坐食,主仆俱入枯鱼之肆矣” 。
八十老翁宁愿卖字也要维持私家戏班,冒辟疆对昆剧热爱之深,令人难以置信!
      据说冒辟疆临终还要家班演出,《冒巢民先生年谱》载,冒辟疆去逝那天,“时寐时醒,令诸童度曲” ,冒辟疆的灵魂在优美的昆剧乐曲中升天。
      冒辟疆的“昆剧情结”,在《红楼梦》中有淋漓尽致的表达,他让昆剧贯穿在《红楼梦》中。他让贾家也和冒家一样有“私家戏班”;昆剧源自苏州,他让贾家从苏州买来12个女孩子;他也让这十二个女孩住进贾家的“梨香园”学唱昆剧。
      现实中的冒家与虚幻的贾家都有昆曲家班,不得不说这实在是太巧合。
      六、董小宛VS贾府大厨:同样的奇巧美食家
      董小宛是位技能高超的美女食神,她所烹制的菜肴和制作方法是异于常人的。
据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记载:如皋冒家董小宛“酿饴为露,和以盐梅,凡有香色花蕊,皆于初开放时采渍之,经年香味颜色不变,红鲜如摘,而花汁融液露中,入口喷香,奇香异艳,非复恒有。最娇者,为秋海棠露,海棠无香,此独露凝香发。”
“取五月桃汁、西瓜汁,一穰一丝漉尽,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搅糖细炼,桃膏大如琥珀,瓜膏可比金丝内糖。”
“制豉取色取气,先于取味,黄豆要九晒九洗为度,颗瓣皆剥去衣膜。”
“蒲、藕、笋、蕨、鲜花、野菜、枸、蒿、蓉、菊之类,无不采入食品,芳旨盈席。”
“火腿久煮无油,风鱼如火腿,醉哈如桃花,醉鲟骨如白玉,虾松如龙须,烘兔酥雉如饼饵,菌脯如鳮棕,腐汤如牛乳。慧巧变化,莫不异妙”。
      董小宛发明的“跑油肉”,已跑遍全中国甚至世界各地,她制做的“董糖”、“董糕”已是如皋特产。
      再来看看《红楼梦》中的那些美食,同样有董小宛美食的精髓。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凤姐向刘姥姥讲解说:“把才摘下来的茄子把皮去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冒家异想天开的食谱,奇巧方法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冒家的食谱,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
     七.《红楼梦》VS《石头记》:爱石成痴的通灵宝玉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写《石头记》的人必然热爱石头,这不费解。
      冒辟疆爱石有癖,他的好友干脆将自家花园的假山石全部移赠给他;冒辟疆在海盐避难,大病垂死时,却作“思乡”一诗:“追呼人耐千金赋,展转心怀二祖坟。此外更无堪系念,英山朴树古巢云”。
      “英山”是冒辟疆父亲从广东带回如皋的一块奇石,此石瘦长九尺,峰如玉女。冒辟疆大难垂死,念念不亡的是奇石。可见其爱石之痴,把小说定名《石头记》就自然之至。不爱石头的人,会编出女娲炼石补天,多一块石头未用,给这块石头灵性,于大荒山无稽崖自怨叹吗?不爱石头的人,会编出《石头记》里主人翁叫“宝玉”、衔“通灵宝玉”而降生吗?
      而且它成为宝玉的命根,失掉“通灵宝玉”宝玉就呆若木鸡,失掉“通灵宝玉”贾家就大厦倾倒吗?
      自古文人雅士,爱赏奇石,虽然奇石繁多,但多以灵璧石为尊。
      著名的杭州西冷印社,就藏有“社宝”——一块灵壁奇石!此石质地细腻,色极青柔,扣之清越如金玉,而它——居然就是冒辟疆的“通灵宝玉”!冒辟疆1693年去世后,这块石头隐去200年,1897年由著名书画家吴昌硕获得,吴喜而作铭,“山岳精、千年结,前归巢民(冒辟疆)後苦鉄”。下鎸“巢民长物”、“缶庐”二印。303年后的2005年,这块灵璧宝石为西冷印社收藏。
      八.《红楼梦》中“桃叶渡”:冒辟疆难忘的追忆
      南京秦淮有个桃叶渡,用当今的话说是个画院、书院、舞厅、歌厅消闲场所。
冒辟疆第三次乡试后,出巨资在桃叶渡,租赁九所院厅,大会东林遗孤和青年学子百人置酒高会,招歌征舞,三日方休。晚年冒辟疆在写作《石头记》时,对这些不能忘怀。五十一回中,美丽的薛宝琴用青年学子的口气,写了一首“桃叶渡怀古”的诗:“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红楼梦》中独特的如皋土话
     《红楼梦》中有许多只有如皋人才能熟悉和使用的土话,也有力地证明冒辟疆才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当然,也有人认为董小宛或冒辟疆的其它妻妾也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或评点。
1,“猴”:
     十四回“凤姐笑道,‘便是他们作,也得要东西,搁不住我不给对牌是难的’,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二十四回,“宝玉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
     “猴”本来是个名词,《红楼梦》这两段里把“猴”作动词用,形容宝玉“快跑”“窜”到凤姐和鸳鸯身上去。
     “猴”在如皋话中也当动词使用,在如皋话中“猴”是“快跑”的意思,过去如皋人很少说“跑步”,体育老师带领同学们跑步,老乡们会说:“先生和学生一块儿在‘猴’呢!”,又如“这孩子一放学就“‘猴’到东、‘猴’到西”,这些话中的“猴”都是动词,自古以来如皋人一直是这样说的。
外省有些地方也说“这孩子又‘猴’ 在树上了或这个孩子‘猴’ 在墙上”,但,这里的“猴”是个副词,是“停歇”、“栖息”、“候”的意思,没有《红楼梦》中和如皋话中“快跑”、“窜”动的意态。
     有趣的是把“猴”当动词用,只局限在如皋附近一两个县,如城往南几三十里,本市的林梓镇以南地区,包括一直到长江边的南通市区,“猴”的意思全变了,那里人管“快跑”叫“溜”,与“猴”南辕北辙。林梓镇以南地区历来把“猴”当成男孩子专用名词,如:“你老婆生的是丫头还是猴?”“生了个猴。”林梓镇以南地区男孩取名,字尾都拖个“猴”字,如“猪猴”、“狗猴”,即使取名“来福”、“来喜”也被叫成“来福猴”、“来喜猴”。
2,“能过”:
      十三回,“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能过”一词在如皋话中是能干、赶上、超过、超越、和聪明伶俐的意思,是妇女们赞扬、玄耀、疼爱子女惯用的词语。
例如:一位少妇打手机说:“嫂子,你家小丫头今年才八岁,能说会道,真‘能过’,教人好喜欢!”,当今如皋妇女口头上赞扬小姑娘‘能过’竟和二百多年前秦氏夸赞凤姐‘能过’是一样的口气。
3,“落后”:
      四十四回,“不想落后闹出这件事来,竟得在平儿前稍尽片心,亦今生意中不想之乐也。”
      “落后”在这里是后来之意,《红楼梦》中把“落后”视为事情发生的时间前后的次序,是与如皋方言一致的。
4,“恶”:
      四十六回,“凤姐儿暗想‘鸳鸯素习是个可恶的,虽如此说,保不严他就愿意。” 

参阅资料:
冒广生《冒巢民先生年谱》
如皋河西派《冒氏宗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红楼梦》上中下三册
顾启《冒辟疆研究》
王利民、丁富生、顾启《冒辟疆与董小宛》
冒舒諲《冒辟疆其人其事及其书法》
冒舒諲《关於冒辟疆的故宅》
谢志坚《红学中的三个曹雪芹——关於《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质疑》
胡 适《红楼梦考证》
上海冒氏家族文化研究会《万卷楼》总第6期
刘聪泉《空前绝后“同人集”》

SAMSARA(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