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习俗都有变化,但古老的传统婚礼仪式则沿袭至今。
苗族婚礼仪式分三天举行。
第一天,新郎到新娘家举行婚礼。这天,新郎一早就穿好结婚礼服,一般内着白衬衫,表示内在纯洁无瑕,中着黑色的民族服装,外着长袍,由五名伴郎陪同出门上路。五名伴郎中一名是正陪郎,一名为对歌手,一名为挑夫,一名为护郎,一名为女陪郎(或称带郎)。上路后,不管路途远近,都得等太阳落山后方可到达新娘家的村口。天一黑,便鸣放粉枪或鞭炮,说明新郎已到村口。新娘家的长辈听到响声后,一般是在其家门口鸣枪回应,请新郎入寨,同时派一名代表到村口迎接。如果新娘家迟迟没有鸣枪回应,新郎绝不能入村寨,否则被视为无礼而遭受鄙视疏远。
进村时,新郎和陪郎都要打开黑伞,在迎接人人引导下一同进入村寨,先在新娘方面定为接待新郎的主人家里用餐,而后才到新娘家。主人所做的菜肴无论好坏与多少,芭蕉心菜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因为“火烧芭蕉心不死”和“芭蕉一条心”的缘故,以示新郎新娘患难与共,白头偕老。
用餐时,新娘方面的五名陪娘都到席间挑逗新郎或陪郎,如果陪娘来得早,则将菜中所有的鸡爪都藏起来,在给新郎夹菜时,出其不意的把鸡爪塞入新郎的口中,以示亲热和友谊。
用餐后,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上,前往新娘家。到新娘家门口,新郎要站在屋外,举行酒礼。由陪郎把事先准备好的酒斟满三杯,第一杯敬给新娘父母;第二杯敬赴宴的父老乡亲,以示新郎如有什么过错,请多原谅;第三杯酒,则由一名乡亲父老送回新郎,意思是:你的请求我们已领会,不责怪你。行酒礼完毕,厅里所有的人都得退出,待新郎进屋后方可回来,其意为:不打扰新郎的到来。此时新娘不在自己家中,而在陪郎——对歌手的家中。
新郎进屋后,陪郎又拿酒到对歌手家中请回新郎。新娘接此酒后,则回来同新郎一起拜堂。这次拜堂为非正式拜堂。拜堂时,新郎新娘都戴头巾。拜堂完毕,新郎脱掉头巾,新娘依旧披头巾进入洞房。待新郎斟一杯酒两人共饮后,方可揭去。饮完酒,新郎立即退出洞房,回到客厅同乡亲们举杯畅饮,待到新郎给在座的父老乡亲斟过三轮酒后,就由陪护郎陪同回到招待新郎的主人家去就寝。
其实就寝还不是时候。这时,全村寨的姑娘都来挑逗新郎,挑逗形式不拘一格,可以用小抽条抽打,可以用手指掐,可以用鸡笼罩等等。然而,新郎被挑逗时,不准出声,也不准还手工躲闪,只能由护郎进行防护,如果违反,则被认为不近人情,与此同时,村中的男女青年,同陪郎一起对歌、逗乐,一直闹到深夜甚至拂晓方散,场面非常热闹。
这夜,新郎如果入寝,不得挂蚊帐,通常是铺席于地和衣而卧。新娘则在洞房中入寝,但不许人有前去逗玩,否则会被视为侮辱之举。
次日清晨早饮毕,新郎又来新娘家,同新娘举行第二次拜堂,这次拜堂才算正式拜堂。拜堂完毕,新郎立即回招待他的主人家,收拾行装,在陪郎的陪同下,鸣枪上路。新娘由家人背出家门口,与陪娘、陪郎一同到新郎家去举行婚礼。
回新郎家中举行的婚礼仪式基本与新娘家的相同。但新娘这夜寝于洞房,新郎则同一陪郎就寝。
第三天早上,新郎新娘举杯同家人和村中乡亲父老道别,上路回娘家。这一去,新郎新娘要在女家定居三至六年之久才回男家定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