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 德 油 旋 钱 钱 饭

家乡区县: 陕西省绥德县

绥 德 油 旋 钱 钱 饭

 

陕北小吃名目繁多、花样百出。有些小吃原料广泛、制作简单;饭汤搭配,好吃顶饱,足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能帮你扛过艰难困苦的岁月和坎坷多舛的人旅程!“绥德油旋钱钱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绥德油漩”和“钱钱饭”其实是两种很普通的小吃。

“绥德油旋”因其产自著名的陕北古代名州——绥德城而得名。其做法是:把面粉和成松软的面团,置于盆中加盖醒上两小时以上。待面醒透之后用力揉匀,揪成一个个面胚,刷上食油,再醒半小时左右。然后把面胚擀成宽条状薄皮,撒上葱末、食盐、调料等卷起来拧几圈压平,再用小擀杖擀成两公分厚、直径十公分左右的圆饼状,放在平面煎饼锅上翻烤;待八成熟时,再置入烤炉内烘烤至金黄即可。“绥德油旋”外酥里嫩,脆软相间,香味喷鼻、非常可口。因其外表有一层层的旋涡状纹理,故而得名“油旋”,是陕北人有口皆碑、老少咸宜的著名小吃。

“煮了个钱钱下了个米,大路上搂柴瞭一瞭你......”!

“钱钱饭”其实就是一种用小米熬制的粥,其主要成分是小米和黄豆。把黄豆置入水中浸泡数小时,泡软为宜,然后捞出沥干,在碾子上压成扁状。注意:一定不能压成一大片,必须是一粒一粒地摊开来压,压出的黄豆颗粒犹如榆钱儿一样,所以叫做“钱钱饭”。做的时候先把小米下锅烧开,然后放入适量的“豆钱钱”,用文火煮成粥状即可。

“钱钱饭”自古就在榆林地区和山西的部分地区十分盛行,家家户户基本都是喝这种用黄豆钱钱熬制的小米稀饭。山西人做豆钱钱不用碾子去压,而是在怀里抱一块较为平坦的石头,用一种专用的榔头砸出一个个豆钱钱来。砸出来的豆钱钱特别好吃,香味更浓。更为奇特的是山西人喝钱钱饭一定要放盐,这样吃起来更香、味道更为奇特。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榆林地区大闹荒灾,有许多人为了逃难,沿路乞讨来到延安地区,在延安南部的森林里安置下来,开荒种地、养家糊口。榆林人称之谓“走南路”。因此,绥德油漩和钱钱饭也就随之逐渐地在延安各地流传开来,为延安人所接受。时至今日,延安城到处都能看到卖油旋和钱钱饭的摊位,因此,这也就成了延安人的家常便饭。不过,依然冠以“绥德油漩”的称呼,似乎有意无意的告诉后人:这种小吃来自于“天下名州”——绥德。

“绥德油旋”顶饱,“钱钱饭”养人。吃几个油亮亮、黄澄澄“油旋”,喝一碗金灿灿、香喷喷的“钱钱”,一天的饥饿和疲惫顿觉消散,倍感舒坦,使人们的五脏六腑得到了生理和心理上极大地满足。然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生活贫困、粮食匮乏,“绥德油旋”就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了餐桌上的奢侈品,很少再能吃到了;相反,“钱钱饭”倒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每天必吃的了。在最困难的时候,人们就把土豆、萝卜、白菜甚至野菜煮到钱钱稀饭里用以弥补粮食的不足。这样就演绎出了另一道陕北小吃——“和和(念‘huo’)饭”。那时候的农民,每天除了在山里吃一顿专人送来的干粮之外,晚上回到家就只能喝上两大碗钱钱饭或是“和和饭”了事,据说是晚上吃干饭“坠肚子”、“压炕”,其实是为节省粮食的托词罢了,期间包含着生活艰难、酸涩和无奈。

如今,“绥德油旋钱钱饭”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不过它们不再是饭桌上的“宠物”了,倒成了一些人解馋和怀旧的寄托了!可谓:生活方式和环境条件决定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民风习俗,这似乎是一种亘古不变的定律了!

pomelo(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