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人的生活习惯一

家乡区县: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苗族的住房 苗族人在海南落籍,人数并不多。沿海平原地带和大小河流两岸、多为汉族和黎族聚居地,就连中部山地,也为汉族或黎族地主、山主所圈占。苗族被视为客体,被迫移居上高山大岭流徙游居,极少数在黎汉杂居地或黎境中的落脚者,则聚居僻处,称为苗村。他们生活艰苦,过着“一年一砍山,二年一搬家”游居的刀耕火种的生活。建国后,在各级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苗族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他们大部分居住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山麓或是临河的盆地。苗族人住房很讲究地理位置,把房子建在依山傍水四面环山之中。传统住宅是草木或竹木结构,房屋呈金字形或船形,金字形建筑的形式,一般是里面采用较大的木条作支柱,屋顶用架梁并以白藤扎紧,纵横结构,然后用编好的茅草片一层层地铺盖屋顶,四周用木条或竹编制成墙,且用泥涂墙壁。船形建筑房屋则以竹木枝条构架,用藤条捆扎,有支柱而无横梁,屋顶成拱形,上覆茅草,左右两侧茅草垂地,状似半圆形船篷。住房地板不铺设竹片或木料,全是泥地。茅草每隔三、五年更换一次。房屋没有一定的方向和排列。房屋之间没有固定的距离,有些是相连,有些彼此间隔较远。苗族的草房结构与黎族住房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房屋一般都开有两个门口,前门较大,后门较小,但不一定是对开。他们喜欢在大门前屋檐上伸出较宽的茅草,作为出入走廊。走廊除了遮风避雨及留下两尺宽作走道外,其余部分用来作为平时休息、聊天、会客或家庭其他活动的场所。同时在住房的两端出伸出长长的屋檐,一端用竹蔑围起饲养动物和堆放杂物。而另一端附设一间小染房和舂米场所。室内结构一般间隔成3间,中间是厅和厨房,两端用竹蔑围成两个睡房。现在苗族群众的住房多为砖瓦结构的大瓦房。房屋的建筑材料、形式、结构和海南汉族基本相同。
苗族的家庭苗族家庭以核心家庭为主,祖孙三代同堂的家庭次之。有几个儿子的家庭,待年龄较长的儿子成家生子能独立操持生产生活事务时,作父母的就让其出去组建小家庭,收获的农作物也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年幼的孙子也可以分得半份。分家后父母不用儿子轮流奉养,一般跟着小儿子生活。如果幼子经济状况差,父母也可以选择另外一个儿子赡养。在家庭中,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平等的,同时命名也没有硬性规定。女子一般都有自己的苗族名字,叫沙某或?v某,长大后可用自己原来的名字,也可另换一个名字,男子小时,父母为他命名,长大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名字。家庭一般由父亲做家长,负责管理整个家庭的事务,父亲年老或去世则由长子继任家长的职务,如果长子尚幼,母亲也可以做家长。对于子女婚事,一般夫妻两人必事先商量,同时儿子也有参和意见。苗族夫妻之间、公婆之间相处和睦,公婆常称儿媳为“内子”。如果父母去世,哥嫂有义务抚养未成年的弟妹,如妹妹结婚,要由男子上门干几年活。弟弟成年后,长期入赘女家,结婚费用由岳父家负担。家庭中劳动生产上的分工,除了打猎是男子专长,织布和蜡染是女子专门负责外,其他生产劳动如砍山、耕种、收割都是男女共同参加。
苗族的婚俗苗族的婚俗独特,民间盛行男女青年相互"拧捻投情"、"歌恋求婚"、“招郎入赘”的婚娶习俗。苗族民间婚前交往方式有三种:其一男女婚姻自主,自由选择对象。通过社交来往,男女以拧捻投情和以歌求婚,勾通感情而喜结姻缘。其二由父母帮子女物色对象,多数是夫少妻长的童婚。其三丧夫失妻或完婚条件欠佳者,由媒人选择配偶,双方意合完婚。
据说苗族青年自由恋爱时,有一个很独特的定情方式——咬手。每到三月三青年们结伙到山坡上小溪边对歌,寻求自己的意中人。如果小伙子相中了心爱的姑娘,晚上便要把她请到外边来,当然,这个“请”还非得你有一份好歌才行呢。到了山坡上小溪边,小伙子便要向姑娘表达爱慕之情了。姑娘听后,有一个很有趣很独特的回答方式——咬手。她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来咬一口,如果只是象征性地、极有礼貌地轻咬一口,这就是表示拒绝了;如果姑娘下了狠心似地咬下一口,甚至咬出血印,那就是接受了小伙子求爱,这一咬就定了情。这时,就可以互送情物,唱上几首信誓旦旦的情歌,以示终身相爱了。这是一咬定情。
订婚:当某一男子看上了哪家姑娘,父母即请一个媒人(多是通晓世故,能言善辩的男子)前去说亲。媒人第一次去只带两颗槟榔或一包烟,说明来意,如女方不答应订婚,就把礼物退还男家。反之则收下,并把女方及女方父母的生辰八字告诉媒人。媒人拿回女方的生辰八字,再结合男方父母的生辰八字,请“道公”推算,如“合命”就可以订婚。接着媒人算好吉日再去女方家。第二次去女家一般不带礼物,只是告诉女方父母“命合”,大吉大利可以成亲。接着双方商定聘礼。聘礼的数目以双数计算。过去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聘礼有银元,最多七、八十个,一般是五、六十个,最少也要二、三十个,还有猪肉二十斤,米酒两坛,米两斗,新郎和新娘服饰各一套,其中新娘服饰包括衣裙、头巾、花带、缠腿带、耳环、手戒子、银铃圈等。聘礼多寡,由双方议定。聘礼谈妥后,媒人即回来告诉男家父母,如果当年可以完婚,即叫媒人去约定婚期,否则暂时不去。媒人第三次去时,男家父亲即用红纸写一张日期单子,及两个银元,一包烟丝,或两根烟卷托媒人带去。这样就完成了订婚手续。最后是定兆期:订婚后,主人家求祖公回来审定这门婚事能否成亲。兆期为七日,若七日之内没有见到黑蛇、蟒蛇、地老鼠和一些奇异现象,就认为大吉大利,亲事可成。若见到这些现象,则立即退婚。
苗族结婚:苗族有四种婚姻形式:一同汉族一样,男娶女嫁;二是“做过世郎”,即“招郎入赘”。这种婚姻形式,主要是因女家未生育男子,没有男嗣,需要女婿落户女家,承管其家产做“过世郎”。而男方没有父母或是兄弟较多,愿意入赘;三是“做郎换”,即定期入赘。年限多为三至四年,也有长达八年之久的。这种姻婚形式主要是因女家弟妹年幼,家中缺乏劳动力。入赘期满后第一个十一月,男方家长派人带一只鸡到女方家,女方家也拿出一只鸡,杀鸡招待亲戚朋友,女婿和妻子跪拜父母及亲属长辈后,才获准带妻子离开娘家。四是“做娘换”。结婚后女子到男家居住一定时间,一般是三至四年。这种婚姻形式主要是因男家劳动力少或弟妹年纪小,需要女方到男方家做媳妇一段日子。在夫家“做媳”期满后,把丈夫带回娘家落户。苗族的婚期一般都习惯在一年的农历十一、十二这两个月来举行。农历三月三禁忌结婚,相传三月三是苗族祖先结婚的日子,三月不结婚是对祖先的崇拜。结婚还要选择日子,鸡、猴、鼠日不能成亲。结婚这一天,新郎、新娘穿崭新的民族服装。迎亲时,新郎用一块布蒙住眼睛,吃过早饭后,由二人挑猪肉,二人挑酒,二人挑米,一人挑烟,二个女子,二个媒人和一个撑伞人一起陪同新郎到女家。到女家村外,媒人便换上新衣服,戴上藤制的帽子,随即燃放鞭炮。女家听到鞭炮后也马上燃放鞭炮,到达村口时,村里姑娘们在进村路口处?M挂着一条绳子,不让新郎进村。这时,媒人要把一些零钱分给拦路的姑娘,表示交“开寨费”,接着姑娘们就收起绳子放新郎进村。新郎进村后,不直接到女家,而是到“房东”家休息和整理服饰。“房东”是主人家预先选定的人家。傍晚时分,女方家举行隆重热烈的迎亲仪式。在粉枪和鞭炮声中,新郎和送亲人员在媒人带领下,步行到女方家门口。这时,村里姑娘们围逗新郎和陪郎,她们用猪笼、鸡罩、畚箕等套罩新郎和陪郎,用这种戏逗形式,祝愿新郎成为立家兴业的好丈夫。姑娘们还用长长的稻草杆捅新郎和陪郎,祝愿他们婚后相亲相爱生儿育女,以增加热烈气氛。新郎进入女家后,婚礼仪式由媒人折断十双筷子为证婚。表示新婚夫妇同甘共苦,永不分离。午夜,陪娘会进入新郎暂住的房子,用手拧捻新郎和陪郎。同时陪郎也去拧捻新娘。这种拧捻新郎和新娘的婚俗,对于自由恋爱结婚者,只是象征性的。对于家长包办的婚姻,新郎和新娘则要经受痛苦的考验。尤其是新郎和陪郎,因为新婚之夜,村里的姑娘们都会来挑逗他们。仅止于一般的挑逗还不要紧,她们要时不时地揪新郎和伴郎的耳朵,捏捏他们的身体。常言道:“捏得越痛,爱得越深。”所以,只准她们下劲捏,却不准他叫声痛,还得装出笑脸,以示他和新娘的爱很深厚。婚礼的次日上午,设置专席,由新郎、新娘请酒送茶,向参加婚礼的宾客道谢,新朗头缠黑布巾,身穿黑色衣服,腰系红色围裙,左手拿着黑手帕捂着嘴巴,右手拿着酒壶。陪郎身穿长袍,肩披彩巾,头戴竹盔,捧着盘子和放置酒杯的彩箩。新郎和陪郎走到宾客席,向客人逐个敬酒时,陪郎用彩巾轻轻拍客人两次,并举起彩箩自转两面三刀圈。这时客人要站起来,学着陪郎的动作,自转两圈后,一手托着陪郎的彩箩,一手接着新郎的酒杯,一饮而尽,把酒杯放回彩箩的同时,要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封放进彩箩里。新郎和陪郎向宾客敬酒后,接着新娘在陪娘的陪同下,也以同样的礼节,向每个宾客敬送槟榔和茶水,逐个收取彩礼。这种新郎、新娘收彩礼的程式序,在男家举行婚礼时,则是先由新娘、陪娘给客人敬酒收红封,而后才轮到新郎、陪郎给客人送茶收礼。婚宴结束后,新郎便和新娘一起返回。新娘当天也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梳发髻,穿袜,并用一块布来蒙面。当新郎家来迎亲时哭泣一次,要出门时再哭一次,表示舍不得离开父母,有时母亲也来陪哭一下。新娘出门时,习惯上是由她的堂弟背着她出去,一直背到村外,然后将其放在预先布置好的一张席子上,此时新娘即把鞋袜脱下,由两个少女一起陪同跟着新郎去男家。到男家村子后,新郎及媒人等先走进家里,这时新郎回到家中马上说:“新娘回来了”。于是媒人的爱人即去看新娘,把新娘带进男家。当天晚上,新娘跟陪同来的女子一起过夜。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后,她又跟丈夫回娘家。过一天才回来,以后如没有什么特别事情,便很少回娘家。从此,便住在夫家一起劳动、生产。在苗族的婚礼习俗中有一项特殊的惯例,即在迎送新郎和新娘的路上,往往会遭到新郎和新娘过去恋人的拦路拧捻,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媒人和陪郎或陪娘要尽其职责进行调解和保护新郎或新娘,这种婚俗是一种不可非议的惯例,但在举行婚礼后就不许再发生。接受基督教的地区,结婚仪式有所变化。新郎改穿短衫、裤,戴毡帽,不用蒙面。但新娘要用花毛巾遮住双眼,由伴娘牵引。新郎用毛巾遮住院口(鼻子以下)由媒人牵引。新娘、新郎都由伴娘、伴郎为其撑伞。新娘则穿花布或其他颜色的衣服,也不蒙面。结婚那天,新郎不用到女家去迎亲,只由媒人去迎接。新娘到男方村庄后,不直接进入新郎家,而是先到预先选取定的“房东”家住下,等吃过中午饭,洗涤完毕打扮好后,由伴娘陪伴一起到教堂去举行婚礼。新郎也由一个媒人和一个撑伞人一起陪同到教堂去。到教堂后,一对新人同坐在一条长凳子上,然后由一个牧师或长老主持,带领全体工作人员唱赞美诗,祈祷、诵读圣经,解释圣经。然后由媒人拿两杯甜茶递给新娘新郎,跟着媒人将一双筷子当众折断,并对新婚夫妇说:“上帝看见你们,大家也看见你们,婚后应好好生产,过好日子,如要闹离婚时,一定要将这双筷子接的跟原来一样没有一点缝隙才可以离婚。”媒人说完后,新婚夫妇即互相交换甜茶喝,喝完后新婚夫妇亲自倒茶敬长辈,长辈随即给一个红包。接着大家再唱圣歌。唱圣歌毕,婚礼仪式即告结束。新婚夫妇出教堂,直入洞房。在苗族人们的观念里,离婚是极不光彩的事。因为婚誓时,以折筷子为证,要离婚除非能把筷子接起来,不留一点缝隙。

周大侠(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