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霸州博物馆

家乡区县: 廊坊霸州市

霸州自行车博物馆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中国自行车博物馆,这也是河北省首个以国家级称号命名的文化场馆。  博物馆里究竟有什么可以冠以中国或世界之最的物品?一个县级市为何能建起一座国字号博物馆?

痴迷自行车收藏的老人

 要介绍中国自行车博物馆,不能不先说说著名自行车收藏家王明玺先生。  年逾古稀的王明玺有“三绝”:一绝是收藏的自行车不但数量多,而且每辆都是名牌、都有牌照、都至少在八成新以上;二绝是他是老八级钳工,再旧再破的自行车,到了他手里,也能整旧如新;三绝是他不但收藏自行车,还研究自行车,脑子里装着自行车的发展史。

  车、钳、铣、刨样样精通的王明玺自幼在长春当学徒,那时他就对自行车很感兴趣,发誓要将自行车研究到家,自己亲手造出一辆最好的自行车。

  1956年的一天,他揣着480元钱走进商店,骑回了第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英国“凤头”。

  “那是一辆最普通的‘凤头’,但是当时我喜欢得不得了,夜里两点钟起来擦车,把瓦圈擦得都能照人!对于我来说,它可是个宝贝。”现在说起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王明玺仍难掩激动之情。

  上世纪60年代,王明玺的家中就有五六辆自行车,收藏自行车的爱好经常使他手头拮据。为了能把心爱的自行车买到手,向亲戚朋友借钱成了家常便饭。

  就是凭着这股痴迷劲儿,王明玺收集到了一辆辆“稀世珍宝”。

 普通人玩车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才兴旺起来。当时,从东南亚地区归国的一些华侨带来了一定数量的洋车,英国产的“白金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种车产于1910年,当时全国仅进口了几辆。1975年,王明玺费尽周折以1000元的价格买到了这辆车。  1998年,一位收藏自行车的英国老人不远万里来到北京,提出用10万美元收购王明玺那辆“白金人”牌自行车,被王明玺婉言谢绝;随后,英国老人又提出用一辆劳斯莱斯汽车交换,仍然被他拒绝了。英国“白金人”工厂也曾试图高价购回王明玺的这辆自行车,但也未能如愿。王明玺说:“汽车可以拿钱买到,老牌自行车多少钱也没处淘换去。”

  王明玺老人的故事传到了京城70公里之外的河北省霸州市。该市正在建设一个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博物馆——华夏民间收藏馆,霸州的文化氛围和老人的自行车情结碰撞出火花,霸州市委书记杨杰与王明玺一拍即合,在博物馆内设立了一座4000平方米的自行车博物馆。2008年10月28日,位于华夏民间收藏馆内的霸州自行车博物馆正式开馆,王明玺的300多辆自行车藏品从此有了归宿,也了却了老人多年的夙愿。

自行车成为历史的见证

作为无污染的轻型代步工具,自行车自18世纪诞生以来已经有200余年历史,它不仅见证了世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也承载着人们昔日的梦想与回忆。  1888年,英国人邓勒普发明了充气车胎的自行车后,自行车很快便传到了中国。

 中国人最早把自行车叫洋车、单车、脚踏车。“自行车”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晚清外交官张德彝的日记中。“见游人骑一自行车者,造以钢铁,前大轮,后小轮,上横一梁。人坐梁上,两手扶舵,足踏轴端,机动以驰行,疾于奔马。”从此,自行车见证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轨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成了中国家庭与手表、缝纫机并列的“三大件”之一,买自行车得要“票”。自行车在中国已经融入了老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  中国自行车博物馆馆长张卫民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前不久,一位七旬老人在参观永久牌自行车展区时,竟然泪流满面。当工作人员问及原因时,老人说看着展品想起了自己的师兄。原来老人的师兄是几十年前厂里的两个先进生产者之一,可厂里只领到一张奖励先进生产者的自行车“车票”。由于没分到“车票”,争强好胜的师兄一赌气竟跳楼自杀了。这一故事,只有在那样的年代才会发生。

  中国自行车博物馆共收藏自行车400余辆,包括享誉全球的英国产“白金人”和“三枪”、德国“蓝牌”、“奔驰”自行车、美国“哈雷”自行车,在收藏自行车件数、产地、展厅面积上都堪称世界最大。在这里,观众不但可以追忆昔日中国飞鸽、红旗、凤凰、永久四大品牌,还可以博览英国、美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各时期的自行车,以及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制造的自行车。

 馆内除国外展区、国内展区外,“自行车故事”展区内收藏了多件有特定历史时期、历史人物溯源的自行车。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自行车以北京故宫为背景,再现了历史画面。史料记载,故宫内很多木门槛被锯掉就是为溥仪方便骑自行车出入。  张卫民说:“中国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自行车是中国城乡居民基本的代步交通工具。目前中国自行车社会保有量为4.7亿辆。这样一个自行车博物馆的建造,不仅可以见证自行车发展史,也为这门收藏艺术提供了参考。”这样一个集自行车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博物馆,对促进中国自行车工业的发展、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及推动当代自行车运动的开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歆歆(2014-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