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财政总收入51.76亿元,增长44.2%;一般预算收入
19.01亿元,增长28.9%;全面小康25个省定指标中,已有20个达标、2个达序时,综合得分98.6分。三次产业结构为21.7:41.3:37,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5亿元,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5亿元,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193.25亿元,增长19.8%。
工业经济难中求进。扎实开展“四项行动”,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贷款担保15.2亿元、过桥资金15.6亿元,争取省科技贷款3900万元。实施技改扩能项目135个。完成工业投资136.2亿元,增长19.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5.3亿元,增长13.3%;开票销售179.3亿元,增长13.6%;用电量7.1亿度,增长11.9%。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达标考核。新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研究生工作站2家、高新技术产品19个。捷康获批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胜达双灯获评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双山等3家列入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5个新技术新产品列入省重点推广目录。合德获批省创新型试点乡镇。经济开发区新入驻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各1家。开展首届县长质量奖评选。新增“三元”树脂、“妙语”蜂蜜2个省名牌产品。[1]
2013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加快结构调整,流转土地9.2万亩,新增高效农业18.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2.9万亩。建成千亩示范园13个,新建百万元纯效益养殖场10个。新增设施渔业2.5万亩,海洋捕捞获近十年最好收益。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成功探索“联耕联种”经营模式,获得《求是》杂志中国小康论坛“2013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奖。新发展专业合作社99家、农业龙头项目8个。射阳大米入选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洋马菊花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发放农机补贴6185万元,增幅全省县级第一。发放惠农直补资金1.8亿元,列全市第一。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137万元,村级集体收入增长一成以上。
服务业态贡献加大。县城西南专业市场升格为市级集聚区。富建酒店、苏农农资市场、幸福华城商业街等建成运营,汇通汽贸城、金阳哈罗斯商贸城、大润发超市等试营业,台阳软件园等加快建设。税收超千万元服务业企业达33家。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9.5亿元,增长12.7%;完成投资55.8亿元,增长26.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5亿元,增长12.3%。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244.4亿元,比年初增38.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1.2亿元,比年初增17.4亿元。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后羿文化园建成国家3A级景区,获评“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称号。[1]
沿海开发实现突破。持续加大沿海开发力度,顺利实现万吨级航道通航、临海高等级公路射阳段通车、省道329扩建东延通行。射阳港建成两座万吨级通用码头,物流园区和码头后方货场加快建设。码头二期工程岸线利用、海域使用分别获国家、省批复,一类口岸申报获省口岸委等部门支持。4个风电场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国华风电场、30兆瓦太阳能电站等加快建设。港城2平方公里框架初步拉开,路网基本形成,金港大厦正在装修,边防派出所建成。
项目推进取得进展。先后组织经贸洽谈会和两轮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百日竞赛”等系列活动。在全市率先推行重大项目预审查和VIP服务制度,新增工业用地2700亩。开工科德丰新能源汽车配件等亿元以上项目22个。射阳港电厂6号机组、30万吨瓦楞纸一期等7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1]
外向经济持续发展。设立驻台、驻韩、驻日招商联络处。新批外资项目18个,外资到账1.55亿美元,外贸自营出口1.8亿美元。新增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8家、出国劳务600人。桃园家饰建成全市首家国家级文化出口企业,捷康在美、英等国设立销售公司,杰龙麦芽在坦桑尼亚建设油脂加工厂,交建公司在蒙古、加纳等国承建工程。
镇村建设得到加强。盘湾、特庸、海河、临海、海通、兴桥、新坍等新镇区拉开框架,一批公益性项目正在实施。加强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管理,海通通兴、洋马药材、海河跃华等新社区初出形象。新建农村公路74公里,新建、改建桥梁130余座,盘青线、长青线建成通车。完成水利投资2.86亿元,实施运棉河上段整治、大型泵站改造等工程。争取农业综合开发资金6425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8万亩。建成连盐铁路射阳段拆迁安置区8个。四明万顷良田工程安置区一期39幢封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