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家乡区县: 亳州市涡阳县

涡阳南北长52.5公里,东西宽45.5公里,总面积210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涡阳名源于古涡阳城。涡阳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迄今,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豪代起、贤哲如林,诚钟灵毓秀之地,系蕴才积盛之方,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人,范蠡、庄子、黄石公、张良、嵇康、等。先后在这里活动过,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灿烂的文化,给涡阳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胜古迹。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置郡县,涡阳故地分属铚和城父两县,皆属泗水郡。下城父聚在今县城附近。

西汉初,改泗水郡为沛郡,县境分属铚、城父、山桑(今曹市集北)、扶阳(在旧福宁镇附近)和汝阴县(今县南部)。铚、城父、山桑、扶阳四县属沛郡。汝阴县属汝南郡。东汉初,城父、山桑改属汝南郡。涡阳县境在沛郡与汝南郡交接处。

汉魏之际,曹操统一北方,县境属礁郡。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以礁为“先人旧郡”,称为瞧国。县境地接礁南。晋改谯国为礁郡,城父、山桑、铚等县皆属此郡。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将丹城并入临涣;十六年(公元596年),改涡阳县为淝水县;十八年(公元598年),将浚仪恢复为城父县,属亳州。隋炀帝大业初年,淝水县又改为山桑县,属谯郡。此时,县境分属城父、山桑、临涣、汝阴等县地。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山桑属谯州。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废谯州,割属亳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蒙城县。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从宿州割临涣,与谯、城父、邓、蒙城等县同属亳州,隶淮南东路。宋南渡后,县境属金。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和议成,以淮水中流划疆。金将蒙城改隶寿州。此时,县境分属颍、亳、宿、寿4州。

元朝统一中国,一度以民户稀少,并城父入谯县,后又复置,属亳州。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从汴梁路分置归德府,下辖亳、宿两州。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分置汝宁府,下颖顾州。此时,蒙城属安丰路寿春府。上述3府均由“河南江北行中书省”统领。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二月,从归德府划出宿州;三月,从汝宁府划出颍州,与蒙城县同属凤阳府,直隶南京。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十月,设义门巡检司。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县境属“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凤阳府”。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使左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凤阳府。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将蒙城改属亳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颍州为府,亳州、蒙城同属颍州府。宿州属凤阳府。

清同治三年(1864年)元月,从亳州东部划出13保96圩,从阜阳北部划出4集25圩,从蒙城西部划出15保45圩,从宿州南部划出19保46圩,设立新县涡阳县,以原亳州雉河集为县治。

辛亥革命后,取消府制,县境一度属淮泗道(治凤阳县)。后在颍州设立阜阳专署,辖涡阳县。

1940年1月,为加强根据地建设,共产党成立涡北抗敌联合会,辖原涡阳下属8个区。

1945年至1947年,为适应当时形势发展需要,共产党在县境北成立雪涡县,县境西设立涡亳县,县境南立涡阳县,县境东立宿蒙县,隶属皖北专员公署第三公署。1949年3月,将4县占有的原涡阳县境,仍归并为涡阳县。

1964年,涡阳间集、张村、江集三区划归新设之利辛县。

1965年5月以前,县境属安徽省阜阳地区专员公署。“文化大革命”初,废专员公署,设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立阜阳地区行政公署,仍辖涡阳县。[2]

2000年5月,县级亳州市升格为地级市,涡阳县划归新设立的地级亳州市管辖。

陌影(2014-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