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淮阴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阴区

     作为一座资深古城,拥有者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秀丽宜人的风景,文人骚客多汇聚于此,在此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淮阴的作家们因为对淮地特色有着超时空、全方位的思考与描摹,从而写出了淮阴作家们的具有自己乡土风格的作品。在中老年作家里孙大文、浦玉龙、李鸿猷、刘家玉、严苏、朱士元等人都用几乎一生的创作精力去表现淮地水乡的特色。后来调离淮阴的中年作家严苏的长篇小说《官运》、中篇小说集《歌舞升平》,朱士元的短篇小说集《美食王》《走向河流》,浦玉龙的短篇小说《惊梦》等一大批作品无不取材于淮地风土民情,他们的作品先后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青年文摘》《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和《微型小说选刊》等选载,为打造淮阴文学的区域特色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晚经淮阴

                                                                           康熙

淮水笼烟夜色横,楼鸦不定树头鸣。

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

      康熙年间是太平盛世,但淮阴治水非常头疼,淮阴境内的小清口之西段和王家营段的黄河、洪泽湖高家堰大堤皆多处决口,强行向北向东入海和向东南入江。康熙皇帝先后六次来到清河县察看水情,敲定治水大计。用精兵强将,倾全国之力,筑堤建坝、开河造闸,治绩 非常明显。“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写出了一时治住水患,龙舟晚经淮阴时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过黄河

                                                    明 李东阳(1447—1516)

清口驿前初放船,长淮东下水如弦。

劲催双橹渡河急,一夜狂风到海边。

     此诗中的清河县城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清口驿也应在其附近。从诗题来看,此时泗水南支流已称为黄河(今废黄河),诗人在此渡黄河,水大浪急,船夫“劲催双橹” ,诗人想到如果此时乘船东下,一夜狂风,可到海边,可见其水阔流急。

杨庄

                                明 吴以减

此地波澜汇百川,司农日费水衡钱。

淮黄势合疑无地,卫白遥通直到天。

总秸百蛮今甸服,丁男万户古屯田。

炎曦五月军书急,叶叶风帆落日悬。

     黄淮共同泛滥,淮阴水患极深,杨庄长期处于黄淮两个交汇口的中部冲刷地带,其水势水情可想而知,此诗所载,就是当时景象的真情描绘。

warpig(2014-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