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这一带,古称“东胜瀛洲”。
晋人王嘉“拾遗记”对启东的描述:“瀛洲,一名魂洲,亦曰环洲。东有渊洞,有鱼长千尺,色斑,鼻端有角,时鼓舞群戏。远视,水间有五彩云;就视,乃此鱼喷水为云,如庆云之丽,无以加也。”
此文虽语出不经,但对启东成陆以前,沙屿不时出没于大海波涛之中,并有群鲸嬉戏,喷水若五彩云的景象,却是作了生动的描述,留给了我们弥足珍贵的历史记载。
无怪直迄于今,启东境内以“瀛洲”,“东瀛”,“瀛东”之古称命名的商店,旅社,书厅数不胜数。
据考,瀛洲的几经沧桑归根结底则是跟长江主泓道的几度变迁有直接关系的。唐时的瀛洲,是在今日南通市往东那条长15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的通吕水脊北侧,即古称东布洲的地方。故而吕四有“西连通泰,东及扶桑,北负沧海,南襟长江”之说。清朝嘉庆年间,长江主流重入南泓道,在南篙枝港以北便涨出了吕复新沙,灶界沙,日照沙等几块沙洲,南部长江口上更出现了成群的江心沙洲。这些沙洲便是启东一带成陆的雏形。它们遍身堆积有层层叠叠的海贝和海藻的残骸,后来更长出了草莱萋萋的灌木,遂成绿洲。早年这初出的绿洲只是鹤麋荟萃的世外桃源。
如此说来,启东成陆的历史一清二楚,并无不解之谜。然而不久之前,即八十年代中叶,启东打深井安装自来水时,竟在地层深处发现了奇异的木质物,其深达180米,厚度1米。另外,钻杆还搅出一块直径达10厘米的木块,纤维组织尚完好。有人猜测,这是古代长江上游飘下的木排,或是沉船遗存物体。但据地质学家考察,认为黄海水深一般不超过50米,近海水深不过10来米,等深线在东经120度以东。可以想象,无论什么样的沉船或木排,不致在沉到海底后再往下渗钻几十米,也不会有深达一米的木质物。这样一说,启东成陆的历史则迄今还是个不解之谜。
地质学告诉我们,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距今1万至12万年。那时,长江口远在今日海岸线以东220公里处,海平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随着冰期结束,气温回深,海水淹没了大片陆地。由此推断,冰期前这里可能是一片史前大森林,上升的海平面和长江携来的万顷泥沙,又将它们掩埋在地层深处,使昔日葱笼繁茂的原始大森林杳然无踪。若果如此,启东一带成陆的历史,则更富大自然变迁的传奇色彩。就是说,它的成陆的历史并非一次完成,也许在遥远的上古时代,这里本是弥漫大森林的古陆,后来在地壳运动中古陆下沉而沦为沧海。此后历过一个漫长的历史岁月,江海交汇处才涨出沙洲,终于在海底的大陆上形成新陆。这该是何等神异的沧桑之变啊!
当然,启东的成陆并非全然是大自然造化之功,它同时也得之于人力之助。只因启东这块新陆,总是在不断往复消长之中,即南面在层出不穷地涨出新沙,而与此同时,北面的岸地则又不断的被剥落,坍塌到江海里去。于是自古以来,启东人民就世世代代从事固淤造陆,围垦造田,挑泥筑坝,抗坍,守陆保田。“开垦开到日出处,筑坝筑到定水边”,就是他们奋斗的传统誓言。
可以推断,人们在这块新陆上征服自然的同时,对于启东成陆的千古之谜,总有一天必会获得破释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