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的慈爱呵护着乳山人民的成长过程,这里的男人们在孩童时代得到了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有困难受挫折的时候也会投入母亲那不甚宽大却很温暖的怀抱,并且从那里他们总会得到来自母亲的宽慰,男孩们也就振作了,就是这样,男孩们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为男人了,长大后男人们知道现在他们的宽广胸怀是母亲赋予的,因此骨子里对母亲的依恋并未曾减少,反而增添了感激,有所不顺的时候,他们也还不忘向自己的老母说一说,这便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一个说法----“恋母情结”。
没有人比乳山人更了解恋母情结了。
什么是"恋母情节"?俄底浦斯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亦称“恋母情结”。此说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渝警告:如果他让新生儿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并送给其主人养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被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渝,才知道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俄底浦斯挖了双眼,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流。根据这个故事,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把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称为“俄底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主要由本能构成。人的基本本能有两种: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自我本能与个体保存有关,性本能与种族繁衍有关。为了个体的保存,每一个人都必须吃饭,因此从自我本能分化出食本能。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说:“食色,性也。”光是吃饭还不够,当遭到人身攻击时,还要奋起反击,于是自我本能一变而成攻击本能。对于食肉动物而言,食本能和攻击本能是统一的,都与口腔有关,它们的牙齿既是嚼食物的工具又是战斗的武器。性本能和食本能有利于生,合为“生的本能”,攻击本能具有破坏性,可导致死亡,故称“死的本能”。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属于弗洛伊德的早期本能理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属于后期理论。
在母爱文化底蕴深厚的乳山市,恋母情结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随着心理的发展,乳山男孩的恋母情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的时候,男孩只想向父亲学习,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后来发现,如果父亲在场,他就不可能成为父亲,于是他希望父亲离开或死掉,他想杀死父亲。需要注意的是,3-6岁的孩子并不知道死亡和杀人的真正含义。在他们的心目中,死亡和杀人更像是一场游戏,游戏结束时,死者就会活过来,下次游戏时他还会再死一次。在他们看来,结婚也是一场游戏,热热闹闹,喜气洋洋,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所以,他们才会产生“杀父娶母”的想法。乳山男孩的这种想法是天真无邪的。
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他们渐渐发现,人死了是不能复活的,杀人是要偿命的。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结婚可能是一件不那么好的事,男人和女人在一起做着不可告人的事。至于到底做些什么,他们并不太清楚,反正不是什么好事,否则用不着躲躲藏藏。个别孩子可能已经发现,结婚就是打架,这是他们对性行为的理解和诠释。他们把性和暴力混为一谈了。于是,他们感到非常震惊,对自己有“杀父娶母”的想法感到内疚和羞愧,甚至产生罪恶感。为了保持心理平衡,他们必须把这种思想压抑下去,把它变成无意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