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 219),三国时期刘备部将。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亡命奔涿郡,时刘备在乡里招合徒众,他与张飞往投,誓共生死。官渡之战前,曹操分兵东征,击败刘备,他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候。后仍投刘备,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为汉中王,任他为前将军,率众围攻曹仁于樊城,降于禁,杀庞德,北方震动,曹操拟迁都以避其锋。不久,孙权袭取荆州,他因骄傲轻敌,后备空虚,兵败被杀。
张辽(165—— 222年),字文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少为郡吏。东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其武力过人,如为从事。旋而降曹操,为其五大名将之一。任中郎将,赐爵关内候。因数有战功,迁裨将军,从攻袁尚兄弟,和乌桓。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攻合肥,他率死士八百余人,奋勇突击,大破吴军,拜征东将军。后率军攻吴,死于军中。
法显(334——420),东晋名僧,平阳武阳(今临汾)人,一说襄垣人。幼年出家,后以经律多有误阙,矢志赴天竺求经。弘始元年(399),自长安西行,经西域、逾葱岭,历经艰险,抵达北、中天竺,得佛经,学会梵书梵语,又至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搜求佛经,经海道归国。义熙八年(412)在青州牢山(今山东崂山)登陆,次年抵建康。译出佛经百余万言,又将亲历三十余国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显传》、《佛游天竺记》等),为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中亚、南亚诸国及南海地区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近年来还有人认登上美洲大陆的第一人。 王僧辩(?—— 555),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人。本乌丸氏,属鲜卑族。梁时,随父南渡,为湘东王萧绎部下,历任武宁、广平、新蔡、竟陵等地太守。侯景乱起,奉命赴援建康,未至而城陷。后攻灭湘州刺史萧誉,与陈霸先共同讨平侯景。萧绎称帝后,他以太尉出镇石头(今江苏南京西)。绎死,又与霸先欲立萧方智为帝;后受北齐怂恿,迎立萧衍任渊明,以方智为太子,因丧失支持,终为霸先袭杀。
斛律光(515——572),北齐大臣。字明月,朔州人。高车族。少工骑射。初为候景部属,后被齐高祖任为都曾。能射飞雕,每射必中,时称“落雕都督”。长期从事对北周的战争。河清三年( 564年)周将尉迟迥、王雄等以十万众攻洛阳,他率骑五万往拒,战于芒山(今河南洛阳西),大败周军,射杀王雄,以功迁升太尉。后主武平元年(570 年),再次击败周将宇文桀部,直逼宜阳(今属河南)。旋又击败宇文宪。诏加右丞相、并州刺史,又徙左丞相,封清河郡公。因遭后主所忌,以谋反罪被杀,灭其族。
薛道衡(540——609),隋大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历仕北齐、北周.入隋,官内史侍郎、襄州总管等职,炀帝即位,官司隶大夫。因上《高祖文皇帝颂》及赞扬颖为炀帝所忌,被杀。他善文辞,以文章才华名重当时,所作诗辞藻华丽,《昔昔盐》中“空梁落燕泥”一语,甚为时人称赏。后人辑有《薛司隶集》。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隋末,为刘武周偏将。唐武德二年( 619年),李世民击刘武周,降唐。后从李世民击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园朗等,战功卓著,是李世民亲信之一。九年,积极参与“玄武门之变”。柴绍(?—— 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李渊女平阳公主之夫。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他时居长安,留其妻子关中,组织兵众响应。后只身赴太原,随李渊攻占长安。唐建国后,从李世民击灭薛举、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累立战功,又曾战败吐谷浑、梁师都。官至左、右卫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华州刺史等。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天授二年( 691年)。以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巨诬陷下狱,免死远贬。神功元年( 697年),复相位。执政期间,请求赦免曾被突厥胁从的百姓;谏武后造浮屠大像;建议召回中宗;引荐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著名将相。成为武则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
薛仁贵(614——683):
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贞观末年,太宗侵高丽,应募从军。大军围安市(今辽宁海城),高丽全力驰援;他著白衣驰入敌阵,所向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大败。太宗颇为赏识,擢至右领军郎将。高宗时,在对西突厥及高丽的战争中频立战功。龙朔二年( 662年),领兵击铁勒于天山。发三矢,中三人,余众悉降。军中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总章元年( 668年),高丽亡,他首任安东都护。咸亨元年( 670年),帅师敌御吐蕃,因副总管违背节制,大败于大非川(在今青海湖南),被除名。后又担任右领军卫将军、代州都督等职。
王勃(650 ——678):
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本大儒王通之孙。十四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及李贤为沛王,引为王府修撰。后为高宗斥逐,补虢州参军。因犯死罪遇赦,其父受连累,贬交趾。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为“初唐四杰”,所作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及抒发政治感慨,风格虽未摆脱六朝排偶华艳余风,但已向清新、质朴方向发展。所作骈文,音律谐和,对仗精切,句式齐整。《滕王阁序》脍炙人口,为其代表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贞观二年( ( 628年)任御史大夫时,在同各国来使交往中显示出很高的外交才干,是唐朝的名臣。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他创作的《古镜记》开唐初传奇小说之先河。
裴炎(?—— 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高宗晚年,官至侍中,弘道元年( 683),受遗诏辅佐中宗即位。中宗欲以皇后父韦玄贞为侍中,他力争,中宗不听,因与武后共废中宗,立李旦为帝。武后把持朝政。后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追王武氏祖先,唆使武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他坚决反对。徐敬业以兴复唐室为号召,起兵于扬州,他要武后归政皇帝,武则天将其逮捕处死。
宋之问(?—— 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高宗上元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初诌事武则天宠臣张易之,贬为泷州参军。不久归洛阳,又趋附武三思,因主持贡举受贿,贬越州长史。睿宗时流放钦州,被赐死。其诗与沈全期齐名,并称“沈宋”。
张守圭(?—— 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唐代著名的戍边将领,多次和突厥、契丹、吐蕃人侵者作战,立有战功。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进士,官秘书正字,又贬仙州别驾。因行为放荡,喜游乐饮酒,再贬为道州司马,卒于任。《全唐诗》留其诗一卷十三首,其中《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为人传诵。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县。开元初,任冀州衡水县主簿,被人诬陷,弃官去,至晚年复任文安县(今河北文安)尉。他为人豪放,常与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全唐诗》存其诗六首,其中《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登颧雀楼》最为人称诵。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开元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调汜水县(今河南荥阳西北)尉。贬官,开元末任江宁县丞,天宝中又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乱中,还乡里,经毫州(今安徽毫县),被刺史闾丘晓杀害。生前与当时著名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均有交往。他以擅长七言绝句名重一时,所写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他送别抒情等诗锤琢精炼,十分完美。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维(701——760),唐趄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迫其任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退居兰田,徘徊于仕宦隐居之间,以弹琴赋诗、绘画、诵佛为事。他时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一生中以描写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为最多,成就也较大,又兼通音乐,善绘画,多画山水与松石。北宋苏轼称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并言文人画自王右丞始。存世《雪溪图》、《写济南伏生像》相传是他的画迹。今存《王右丞集》。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父玄琰早丧,养于叔父玄圭家。小字玉环,晓音律。始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召入禁中,深得玄宗宠爱。天宝四载(745)进册贵妃,三姊分别封为韩、虢、秦三国夫人,堂兄钊(国忠)升任宰相,操纵朝政,恩宠声焰震天下,使唐玄宗醉心于享乐之中。十四载(755),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玄宗西逃四川,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士兵停止前进,杀杨国忠。禁军将领陈玄礼等请求杀她,玄宗无奈,命缢杀于佛堂。
郭崇韬(?—— 926年),五代时期后唐大将,字安时,代州雁门(今代县)人。初从李克用兄弟,李存勖嗣位,任中门使,参管机要。又拜生兵部尚书、枢密使、成德军节度使。善以谋议相佐,尝奏时务利害二十五条,议革弊政。后以功高位重,遭宦官从伶人忌恨。同光三年( 925),受任都招讨,佐李继岌率兵伐蜀。次年,遭宦官谗害,被杀于成都。
安重诲(?—— 931),五代时后唐大臣。应州人。初事李嗣源,为中门使。魏州兵变,佐嗣源取得帝位,后任左令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兵部尚书,加侍中、兼中书令,参与军政机密。但他恃功矜宠,渐与皇权发生冲突,又每与宰相任寰不协,至矫诏杀寰。后为明宗侄李从璋杀死。
石敬瑭(892——942),五代时后晋建立者,936——942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先世久事沙陀贵族。后唐时,为李嗣源所赏识,以为婿。魏州兵变,献计劝嗣源回兵入洛。历任保义军、宣武军、河东诸镇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废帝从珂即位,诏徙天平节度使,他拒不受命。后以割地岁贡,认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求契丹出兵援助,灭唐建晋。称帝后,割让幽云十六州予契丹,使中原丧失重要屏障。天福七年( 942)忧郁而卒。庙号晋高祖。
刘知远(895——948),五代时后汉建立者,947——948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初与石敬瑭事唐明宗,后助石氏得契丹之援建晋,任河东节度使、北京(今太原西南)留守等。出帝继位,进封王爵,拜中书令。以位高见忌。晋辽交锋,他守境不出。开运四年( 947),称帝于晋阳(今太原西南)。旋东进河南,都汴(今开封),国号汉,史称的汉。庙号汉高祖。
杨延昭( 958——1014),北宋将领。本名延朗,杨业子,称杨六郎。幼时戏为军阵,业以为此儿类我。常从业出征。雍熙三年,从业攻辽,为先锋。咸平三年(999)冬,辽军南下,攻遂城(今河北徐水西),他在城上灌水为冰,使辽军退去。其后屡败辽军于河北边境,官至高阳关副都部署。他号令严明,身先士卒,戍边二十余年。
杨文广(?——1074),字仲容,太原人,杨业之孙,杨延昭之子。北宋著名抗辽名将。仁宗时为范仲淹所用,后从狄青南下,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英宗时迁兴州防御使,神宗时曾击败西夏,任定州路副都总管。《杨家将》中说杨延昭之子是杨宗保,而杨文广是杨宗保之子,为民间传说,而非历史事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