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公园的明城墙历史

家乡区县: 江苏省金坛市

历史悠久的金坛城,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在老百姓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金坛古城和古城墙。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下金坛老城墙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城墙往往承担着一种守家卫国的责任,金坛的古城墙始建于公元692年,初建时为土墙,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为了抵御倭寇入侵,改建为砖石城墙,大大加强了金坛城的军事防御能力。

像城墙上布有很多个这样的瞭望口,是守城军队作瞭望射击之用。而城砖则是出自常州府官窑烧就的青砖砌墙,用米汁嵌镶缝隙,牢固坚实。过去,这里城道宽阔,还可供战马奔驰。

金坛古城墙共设6个城门,每个城门两侧均有石级阶梯,城墙外护城河环绕,城门正前方的护城河上架有吊桥。由于丹金溧漕河穿城而过,为了加强水路防御,城墙还设南北两个水关,水关设四间架两间房,正面敞开,屋内架绞盘以铁索牵引木栅栏开闭关闸,设岗守卫。

金坛市民 吕耀斌:“北边是北水关,南边是南水关,它那个水关就像现在城门一样的,这样圆的,但是比这个大,他这个船都好进出,比如南运北调的东西,过去都从南水北关过去。”

金坛明城墙周长约4千米,高约3丈左右,城门水关均是晨开夜闭。由于六门两水关守卫森严,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时,金坛城有了一个“铁打的金坛城”的名号。

93版县志的编撰者 邓佐才:“第一次太平军攻城,攻了大概将近一个月,清军清朝兵丁坚守攻不进,结果只好撤兵,第二次太平军隔了两年之后又来攻打金坛城。”

金坛历史爱好研究者 华志民:“破城之前金坛大概有7万多人,金坛城内基本上市弹尽粮绝,最后,丹阳门守城门的开门放进来的,因为围攻时间很长,遭到金坛守城军民的强烈抵抗,进城以后开始屠城。”

老城墙的军事用途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得到了运用, 1944年,金坛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诸葛慎利用中山公园旁的城墙,逃脱日军的抓捕,1945年新四军也利用了老城墙进行军事部署。

金坛市民 徐文卿:“金坛的位置正好在南京国民党首都眼下,当时新四军主动考虑到国民党来一个包围,那就很危险,撤都撤不走,所以新四军决定把城墙拆几个口子,便于机动。”

1950年,城墙和南北水关也因城镇建设和拓宽河道先后被拆除。现在仅剩一段的老城墙已在华罗庚公园内被修复保留。

如今我们也只能从老一辈人的回忆中得知,老城墙辉煌的历史与过去。未来这些金坛的历史文物还将继续为后人们讲述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故事。

.....(2014-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