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丹阳是一座位于江苏省南部的一个县级市,古称曲阿,后取“丹凤朝阳”之意而得名,有着“王者之地”的称号,是春秋吴国的发源地。它地处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圈腹地,属苏南经济板块,东邻常州市武进区、新北区,西接句容市、镇江市丹徒区,南与金坛市接壤,北接镇江新区,并与扬中市隔江相望,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
古城丹阳自然有它独特魅力所在。先拿我们丹阳方言做个例子吧。
丹阳位于吴语和江淮官话的交界处,虽然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以吴语为主,但是丹阳方言仍然受到了各地方言的强势影响,在青少年中的影响逐渐淡去,据推测,在未来几十年内,丹阳方言可能面临消失的危险。与方言息息相关的丹剧同样也面临到了相同的危险,如今,丹阳的发展远不如上世纪50、60年代强势,这一方面是因为培养新演员费时费力,同时也是因为丹阳地处各地交界,要保持纯正的语言文化实在是太过困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地理和人文是息息相关、唇亡齿寒的关系。
说道丹阳方言那就不得不提提丹剧了。丹剧十分具有地方特色,是在古时盲人走街串巷时唱的“啷当调”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和号子,增加了伴奏乐器,并在其他戏曲剧种影响下,于1958年发展为戏曲。初名“啷当剧”,1959年改现名。由有近300年历史的丹阳啷当调”演变出来的“丹剧”,上世纪60-80年代曾在戏曲舞台上红火一时。因为丹阳话很特别,因此因为成就了丹剧独树一帜的特色之处。丹剧和其他我们熟知的曲种不同,其他剧种的产生,都有一个漫长的母体到本体的衍变过程。丹剧则是一九五八年前后,在各行各业大放卫星的高潮中,人为地一蹴而就的。1958年,丹阳水利工程指挥部宣传队以啷[啷当调]演出文艺节目,受到欢迎。是年11月,丹阳县文化馆举办丹阳县文艺骨干啷当训练班,同时组织人员收集、挖掘、整理丹阳民间音乐及民歌,并以[啷当调]为基础,将训练班学员编排的《张木匠上北京》等四出小戏,按戏曲特点,定谱定调定腔,编成一套腔。1959年元旦,四出小戏公演,被群众称为“啷当戏”。是年1月10日,在啷当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云阳剧团。9月正式定名为丹剧,云阳剧团易名为丹阳县实验丹剧团,并赴外地演出此后至1956年丹剧都有了深远意义的发展。
家乡都有我们朝思暮想的美食,它或许很平凡,但记忆的味道却挥之不去。而丹阳它能唤起游子乡愁的只是一碗粥——大麦粥。
大麦粥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带着文武百官后宫嫔妃,乘着龙船浩浩荡荡地沿着京杭大运河南巡。巡着巡着,船队来到了丹阳境内。因为当地的贫困,县太爷冥思苦想也想不出拿什么好饭好菜来招待皇帝一行。实在没有办法,他派人烧了一锅当地百姓家中的主食大麦粥。希望能给皇帝图个新鲜。没想到,乾隆一尝,果真龙颜大悦,此粥不但麦香浓浓,而且十分可口,于是下令赏赐百官,并破例在这个江南小镇多停留三日。
虽然大麦粥并没有时令的限制,丹阳人却更爱在夏季,炎热的早上和傍晚,喝一碗凉透的大麦粥,是绝佳的解暑圣品。大麦粥煮得稀薄,粥汤不仅仅有白米粥的粘糯,还有大麦粉的麦香。因为添加了食用碱,粥汤又多了一份顺滑,一饮到底,直直从口中直通胃部,把整个口腔和食管都凉了一遍。
这就是我的家乡,它朴实无华却是我灵魂的港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