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繁叶茂的红树林不仅为海洋生物和鸟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息环境,而且以大量的凋落物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从而形成并维持着一个食物链关系复杂,生产力高的生态系统。环境区内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区内鱼类有鲈鱼、真绸、鲻鱼、梭鱼、弹涂鱼、狼牙虾、虎鱼、海龙、海马、黄鳝及鳗鲡等。虾类有墨吉对虾、长毛对虾、脊尾对虾、周民新毛虾及中华管鞭对虾等。蟹类有锯缘青蟹、招潮蟹等。贝类有牡蛎、僧帽牡蛎、中国绿螂、蓝虫蛤及泥蚶等。红树林下泥滩底栖生物有沙蚕、蠕虫和星虫,以及蛇类等。栖居于红树林外侧的儒艮是世界稀有珍贵的海洋哺乳动物。林内还栖居有猫头鹰、树鹞、白鹤等鸟类。
大士阁
大士阁又名四牌楼,位于合浦县城东南85公里的山口镇永安村内。大士阁因过去在阁楼上曾供奉观音大士而得名。大士阁现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大士阁
该阁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道光年间曾重修一次,为中国距海最近的古建筑之一,是合浦县保存最长久的一座古建筑物。
大士阁占地面积397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阔3间,进深6间。全阁由两亭组成,亭高6至7米,主要承重为36根木圆柱。全阁均为榫铆连接,无一钉一铁。屋脊、飞檐和封檐板均雕塑或绘有神话人物、飞禽走兽和花草等。在建筑手法上保留了宋、元时期的遗风,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协调、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体。是研究南方古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据志书记载,自明代至清代合浦地区曾遭多次风暴袭击和地震摇撼,附近几里内庐舍倒塌,唯独大士阁岿然屹立。该阁在建筑学上有很大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海角亭
海角亭
合浦海角亭位于合浦县城西南。北宋时为纪念汉代曾任合浦太守的孟尝“去珠复还”的政绩而建。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经明成化、嘉靖多次迁建,至隆庆年间迁定于今廉州中学校内。旧时此地为廉江出海口,涨潮时,海面“百舸争流”,两岸人烟稠密,每逢春秋佳日,众多文人墨客来此饮酒赋诗。亭周围古榕覆盖,烟云花雨,环境优美。
海角亭呈正方形,前后门相通,左右门窗对衬,四周有回廊,刻有各种动植物图案和历史故事人物。
亭院占地23.80米×28.50米,分前后两进。面阔三间,开3个园券门,中间是大圆拱门,两旁是耳门。
第一进为门楼,面积为3.90米×11.88米,门楼屋檐为二层砖叠突出,古朴美观。外墙面刷赭红色浆。正门上镌刻“海天胜境”四个大字,正门两旁书有笔法浑厚的对联一幅“深恩施粤海,厚德纪莆田“。两耳门分别刻有“澄月”“啸风”字样,均为清乾隆年间徐成栋所书。
第二进为主体,面积9.3米×9.3米,是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的亭阁。建有回廊,廊边有檐柱,柱顶端上层及墙顶均设单跳插拱挑檐。亭四周上下檐之间皆是花棂窗。屋脊雕塑精致,中间设博古图案,上置草尾伴红日,两旁鳌鱼相对;上檐角卷翘草尾,下檐角四狮雄据,形态生动。
亭正后方置一石碑,高2.1米,宽0.9米,上刻“古海角亭”四个大字,为明嘉靖年间所留。亭正面两条石柱上刻有一对联“海角虽偏山辉明媚,亭名可久汉孟宋苏”,为清道光年间陈可所题。亭的两侧墙壁上镶满诗人碑刻,表达了历代名仕对海角风光的向往。
当人们说到“天涯海角”一词时,总会想到海南三亚。但其实“天涯海角”之名始于我们广西的合浦与钦州。 合浦又称廉州,合浦与钦州,合称为“钦廉之地”。大文豪苏东坡有句诗说“廉州既称海之角,钦州旋说天之涯”,就是因为合浦有了这座海角亭、钦州有天涯亭的原因,因此“海角天涯”之名始于广西钦廉,比海南三亚早了七百多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