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子--王通

家乡区县: 山西省沁县

      王通(584-617),字仲淹,隋铜川龙门人,祖籍太原祁邑,先辈于此魏迁居河汾。父王隆(字伯高),隋开皇初国子博士,出任昌乐令,后调迁猗氏、铜川(铜鞮),任满退居乡间,不再主官。
开皇四年(584),王隆为铜川令时,通出生于铜川任所,隆为其卜卦,卜师日:“此子必能通天下之志”,遂起名通。王通三岁知书,幼小好学,曾六年夜读不解衣,拜读于各派名流,精研典著,19岁便立济苍生之志,西游长安,给皇帝上治国安邦的《太平十二策》,未被采纳,作《东征之歌》而归,潜心读诗书,正礼乐,修之经,赞易道,历经9年努力,《六经》著就。同时,在铜鞮紫金山设帐授徒,把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传给弟子,慕名而来求学论政的多达千人,其中学有成就者有贾琼(中山人)、魏征(曲城人)、房玄龄(齐州人)、李靖(三原人)、李绩(懋功,曹州人)、杜如晦(杜陵人)、陈叙达(降州人)、温大雅(并州祁人)、薛收(河东人)等人,大多成为唐朝名臣。大业十年(614),炀帝召王通任蜀郡国户书佐,十一年,又召任著作郎、国子博士,都拒绝。十三年,因病英年早逝,门人谥其为“文中子”。著作《六经》早迭,由门人薛收、姚义等为其搜集整理的《中说》传于后世。

      今沁县故县镇铜 鞮山(原称紫金山)存有王通当年著书讲学的文中子石室,旁有唐代修建的文中子祠遗址,祠内曾存唐太常博士皮日休撰写的《文中子碑记》(文存《沁州志》艺文)。明代以前,郡志都把五通记为郡人,俞汝为《沁州志》载王通入《隐逸》篇,以定王通为“沁之铜川人”。清代汪竹岩编志时,始遵史籍,改王通为寓沁人物。州人从唐以来祀王通为乡贤。据传,西南乡龙门山、龙门村为王通族人故里,境内尚有王姓人自称王通后裔。《六子书》中仲淹自谓:“吾家铜川六世”(见清乾隆《沁州志》俞汝为《重创先儒文中子庙碑》)。

岁岁清明lyt(2014-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