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易初(1896—1983年)。“良种大王”,泰国正大集团的创办人,原名谢进强,1896年11月22日生於澄海县外砂镇蓬中村,1983年2月5日病逝於泰国曼谷。小时曾读过几年书,入学那年,他给自己改名易初。
谢易初从小便有志气。他家世代躬耕海隅,父亲为了生计,曾经辗转奔波于南洋各地,但始终未有成就,到头来还是回乡务农,一家人过着颇为清苦的日子。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少年的谢易初为了帮助父亲,只念几年书,就辍学务农了。他说干就干,从农作中悟出了乐趣,并且如痴如醉地执着追求着。无论种什么作物,从一粒种籽播下到发芽、生根、开花和结果,他都一一观察,潜心琢磨,铭记于怀。久而久之,锄头和汗水给他浇铸出一个远大的理想:他希望在园艺研究上做一番大事业!
有一次,由于被野草菇的美味所吸引,谢易初便萌生“人工培植草菇”的念头。当时,潮汕尚未有此先例,少年的易初就大胆地试验起来。他从一个叫“关脚”的地方找到了一块园地作为育圃,在老农的鼓励指导下,认真地培育起草菇来。经过了多次反复地尝试,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乡里人赠给他一个绰号:“草菇佬”。从此,少年易初更增强了对园艺活动的信心。
1921年,谢易初开始萌发“创业”的思想。那时正值欧战,帝国主义各列强之间忙于打仗,使中国民族工业有了稍微抬头的机会。当时,易初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与人合股,在乡中办起一家小型织布厂。谁料翌年——1922年8月2日,一场特大的自然灾害“八·二”台风(俗称海风潮)突然发生了。濒临大海的外砂首当其冲,损失惨重,谢易初的“实业梦”,也被这场历史上罕见的狂风暴潮吞噬了。为了寻找第二条活路,就在这一年的冬天,他下定决心离家,把仅有的一点血本,购进潮汕菜籽,漂洋过海,直奔暹京曼谷创业去了,从此,他开始了坎坷曲折的海外开拓生涯。
谢易初到达暹京以后,起初在外砂谢氏同宗乡亲的帮助下,于曼谷的嵩越路琼南利炭廊巷口,即今五福船务公司对面,租了一间小店,专卖家乡菜籽。这小店取名为“正大庄”,寓“正大光明”之意。据易初先生的《自传》说:“初到各名产种籽均被扫办,若干普通品种则被舍弃,乃赶速办名产种籽接市,惟却遭受种籽商之杯葛。”当时曼谷种籽行情的确十分严峻,少数商人垄断名优种籽,初创者每每遭受排斥与打击,这是经常发生的事。为了对付面临的各种挑战,谢易初以“光明正大”为经营宗旨,积极采取四项措施,以便适应商业竞争的需要:一是亲自动手,迅速采办特优品种,摆脱垄断。二是为了竞争的需要,重组“正大”班子,聘请族叔谢庆林摄“正大”廊主(经理),委任胞弟谢少飞担任财经,以便处理日常批发业务,确保商贸活动频繁之往来。三是进行实地调查,及时交流信息。四是设立示范种植区。例如,他在北榄府选择地点,种植“正大庄”各类名优蔬菜品种,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选种有样板,种田有标准,这一招对当时曼谷任何一家种籽商行来说,是绝无仅有的。由于采取上述有力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锐意经营,“正大庄”商务拓展迅速,在竞争中崭露头角,种籽的销售额大大增加,终于成为后来居上的商号之一。就在这种情势下,易初决定在越阁米街尾另租新址,把“正大庄”迁移过来,并增设零售业务,为后来的继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易初一向认为,要真正大展宏图,非开辟良种基地不可。1931年初,易初先生正计划返潮汕开辟良种基地,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突然爆发了!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使暹京商情受到极大的波动。就在这一年,易初毅然带子侄正民、大民、德民和泽民回到在云南工作的胞弟谢少白身边,并安排他们入学读书。此事就绪之后,旋即返回暹京,将原来开辟良种基地的计划,改在暹南春蓬府吗必地区。初,他与同宗八合谢老四和谢顺昌合资种植西瓜。因当时曼谷西瓜售价特佳,企望此举可获厚利。但因气温骤变,雨量过多,收成极不理想,遂告失败而改组。但易初矢志不移,又独资开辟良种基地,在吗必坚持达5年之久。此期间,虽商情险恶,但他仍然排除重重困难,源源不断地向曼谷提供种籽,不仅使“正大庄”商务在事变之后不致受到严重滞碍,而且还竭力争取转机向前推进。
“重整旗鼓”!这是易初战后提出的第一声响亮的口号。也是发自一位实业家心灵深处的雄劲呐喊!据他在《自传》中回忆说:“抵曼谷后发现正大财政上仅存白米百余仓而已,乃征集合利二万铢,重整旗鼓……”谢易初抓住有利时机,“旋即独当一面,经营鸭毛出口,获利甚丰,而为正大经济之转捩点。”经过一番艰辛的拼搏,“正大庄”重获新生,开始步上新的商业台阶。
1946年至1947年这两年间,易初除了“调遣表嫂、侄返乡”和“调理诸亲戚妇孺来暹团聚”外,其余时间,集中精力理顺“正大庄”各项商务,为在家乡创办更大规模的育种农场筹措资金。1948年,一切准备就绪,易初把泰国的“正大庄”交弟弟谢少飞管理,自己重返故里,创办颇具规模的选种农场,终于实现当初之宿愿。1949年祖国解放了,在人民政府的支持鼓励下,易初又在汕头市创办“光大庄”,重申一向的经营宗旨:“正大光明”。这样,就将农场出产之特优品种和从潮汕各地收购之良种,通过“光大庄”源源不断地运往曼谷,再由“正大庄”远销世界各地。在此期间,易初又发明了“储藏种籽十年还能发芽”的种籽储藏法,确保种籽的质量。故“正大”的声名与日俱增,享誉国际。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后来在汕头的“光大庄”,由私营转入公私合营了。
1950年4月15日,澄海县举行首届人民代表会议。谢易初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光荣地出席了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这是谢易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这个时候起,一直到1966年他最后离开家乡,16年漫长的岁月——正是他的有为之年。就在这段珍贵的日子里,他为家乡的园艺科研事业和潮汕以至东南亚地区的农业良种化作出无私的奉献,先后对蔬菜、瓜果、禽畜、粮食四大类的不少品种进行改良,培育出许多享誉国内外优秀良种。
1952年春末的一天,谢易初带着一封澄海县人民政府聘请他为国营农场技术员的聘任书来到了农场,随身的只是一个简便的铺盖和一袋珍藏于家中的蔬菜种籽。他把这些东西一放下,二话不说,就径往地里去了。
那时,澄海农场是个刚成立不久的小场,设在冠山的神山周围一带,只有140多亩地。场长是一位农民出身的干部,他解放前搞过地下工作,也善于做统战工作。易初后来住在场部——冠山石佛寺(即神山古庵)的一间禅房,就和他同居于一个院子里。他们俩基于对农艺事业的共同志趣,对家乡祖国的热爱,合作得很好,很快便结成了农业科研战线上的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次,易初正在为农场匮乏良种担忧。他找场长谈心,提出让其夫人从泰国带来“正大”优秀品种的想法,场长听了十分高兴,连声说好,易初立即给夫人写信。他夫人接到信后,亲自往“正大庄”挑选一批菜籽,和100棵柚木苗,便动身启程回国。但是,这批从“正大庄”特地挑选的良种因当时所在国的出口限制而未能带出,只带来了100棵柚木苗。如今,这100棵由他们亲手栽培的、充满异国情调的柚木苗,已经在神山上安家落户,蔚然成林,郁郁葱葱!
农场在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从地方国营澄海农场,到县示范农场、到白沙农场;从冠山、埔美,到白沙埔;农场每换一次招牌,每搬迁一个地方,就前进一步;每前进一步,都有谢易初洒下的辛勤血汗和留下的足迹。因为,每当农场出现了困难,易初总是竭诚地伸出援助之手,尽管那个时候,易初自己的经济并不十分充裕,但他还是尽力而为。
谢易初虽然没有大学文凭,但广泛、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刻苦的自学,使谢易初深刻地领会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真谛。他就是运用了这一基本理论,坚持不懈地实验,在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先后创造了“环境驯化法”、“远地引进杂交法”和“系统进育法”等科学育种方法,选育了一批优良的水稻、瓜果、蔬菜和禽畜品种。
1、“环境驯化法”。谢易初根据“生物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这一原理,利用蔬菜作物具有对自然环境感应性强的特点,采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驯化的手段,选育优良的品种。例如,他对6号和11号早熟花椰菜的驯化培育,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1952年,谢易初刚进农场,就着手培育早熟花椰菜。这个原产印度的早熟种,其主要特征是耐热。为了使它能适应南洋一带的气候,易初采取提前播种的办法,让其在高温多雨的季节,经受环境的锻炼。他从复选的株群中严格精选出第6号和第11号两株进行留株培育。通过抽苔开花结籽的观察,鉴定合格,于1953年在澄海农场定为6号、11号早熟花椰菜。以后,这两个品系继续在农场筛选培育,由于能紧抓住“在高温季节锻炼选留种母”这重要的一环,每年培育的种籽都能好上加好,备受各地欢迎,畅销国内外。尤其是越南,常年都要向我国购进这个品种。后来,6号和11号早熟花椰菜被作为最早熟品种,连同它们的栽培方法,被载入《全国蔬菜优良品种志》。
2、“远地引种杂交法”。谢易初在实践中认识到:杂交是变异的根源,因此,杂交是繁育良种的重要方法。这方面,易初在解放前已经做过多种品系的多次实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农场工作期间,易初尤以“澄育一号”西瓜和“狮子种”花椰菜的培育最为成功。“澄育一号”西瓜的亲本系是从国外引进的“通木双”和“丝铃努”(泰语译音)。“通木双”,长枕形。赤皮红肉,味道甜美,果形大。“丝铃努”为椭圆形,成色带黑,瓜肉鲜红,密度较高,但果实个体小。杂交后的第一代果实比“通木双”略小,皮色浓绿。肉色鲜红,甜度高,食味好;第二代以后,除皮色和子壳色略有分离现象,仍有红肉甜脆,养份高,耐贮藏,利远运等优点。这便是1958年选送上京,受到中央领导很高评价的那种冬熟西瓜。
“狮头种”花椰菜是1958年谢易初用花球白而大无须覆盖仍保持白嫩的丹麦花椰菜,与花球白而小,不覆盖则易变红的东墩高脚花椰菜杂交而成的。杂交后代经选育,具有花球大,在自然情况下基本不发红,很适应当地栽培的特点,因花球硕大而被称为“狮头种”。
3、“系统选育法”。系统选育是最普遍采用的一种育种方法,谢易初的贡献在于使这一方法更加具体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中熟椰菜原系澄海县大衙乡的农家品种——“大冇种”。“大冇种”的叶球虽大,但结构松散,冬性也差,推广价值不大。易初于1954年对这个品种进行分类、解剖、鉴定,选择较符合要求的同类植株后代,推迟播种期,使大部分植株未到叶球成熟期便开始抽苔,然后,从中选择尚未抽苔而叶球形状一致、冬性强的植株留作种母(当时,4亩地只选用4株),以后继续选育,终获成功,比原来“大冇种”大而结实,比源自有名的日本大阪“成功种”产量还高10%,而成熟期却缩短了近一个月,在春节前即可应市。
南特号水稻原是江西省南昌科研部门培育的高产品种,为了能够在澄海县推广普及,县农场担负起试种和选育任务。水稻育种本不是谢易初的专长,但他虚心学习,刻苦耐劳钻研。由于他倾听群众意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在不长的时间内,便掌握了水稻的育种方法。在“南特号”的系统选育上,谢易初提出“坚持标准,反复筛选”的要求,首先发动全场职工人人参加选种,从大田中挑出“合格穗”。接着,对“合格穗”的穗粒性状进行集中评议,再从中精选出“标准穗”,将“标准穗”单独播种。然后,按此方法再次筛选。经多次反复选育,于1955年对这个品种进行最后鉴定并逐步在全县推行。
谢易初的科研成果,是十分丰硕的,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外,他参与研究成功的主要还有驰誉中外的“白沙晚萝卜”和“鸡心种大芥菜”;有用云南青芹菜、云宵白芹菜杂交定型的赤芹菜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