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化

家乡区县: 武威市凉州区

民俗文化


凉州舞狮
“狮”者势也。古时候官府衙门,寺庙厅堂,富门豪宅的门楼两侧都摆放石狮以示权贵势要,舞狮也在镇宅避邪的寓意中逐渐兴起。作为国内狮子舞先模的凉州麻狮舞在唐代最为盛行。无论是宫廷宴会还是庆功祝捷都以舞狮助兴。
凉州舞狮从装扮看,二人合扮为“太狮”,一人独扮属“少狮”。“狮”的制作工艺,也有独特之处--------“麻”狮子。狮 身先用野生的麻皮经手工制成“合子布”作“皮”,再根据长短需要将麻皮染成金黄色、棕色、绿色等,经精心梳理后做成很细的丝而充当“毛”,然后戳、纳、引、栽在“皮”上。舞动时毛随风动、飘流自然,尽显狮之威武之气。 表演时由多个出身于武术世家的青年男子,先演练一番流传在凉州的八步转、琵琶条子、定宋大刀等独具特色的武术套路后,随着助威的鞭炮声,和着轻重不一,急缓有别的狮舞鼓点,披红挂彩的引狮人手拿绣球,翻腾跌扑,引得狮子昂首出场。只见那狮子忽而翘首仰视、张牙舞爪,忽而低头回顾、振鬃奔突,忽而回首葡匐、翻腾戏嬉。间或穿插着舐毛、动睛、擦脚、抖身、洗耳等维妙维肖的动作,或立或卧、或扑或衔,仅一个逼真可爱 的“开裆生仔”就足以引得观众拍手叫绝。
舞狮表演绝妙惊险,除“滚木推磨”、“戏龙取水”、“燃爆喷火”、“滚绣球”外,当属“高台”狮子舞最为精彩。表演前用特制的长条板凳搭起约10米的塔状高台,舞狮者逐级而上,边上边舞,在绣球的引导下,时而纵跃、时而攀援、时而伏卧、时而翻转做出各种杂技表演中的惊险动作。尤其在塔顶更是惊险万份、扣人心弦。此时的舞人自然谨慎无比,在时缓时急的鼓声指挥下进行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表演,达到手、眼、脚 及身法变换的高度统一,辅以清亮的锣镲声烘托,整个场面气氛热烈,颇为壮观。若是多支舞狮队伍表演,文明的凉州舞狮人会主动谦让,要么让阵容较小者先行表演,要么按到场顺序轮番上阵、互相喝彩。


四坝攻鼓子

“攻鼓子”与一般“腰鼓”、“扇鼓”、“太平鼓”的风格迥然不同,但又融合了腰鼓的灵秀和太平鼓的浑厚,更显洒脱和豪迈。从它的化妆到表演,都给人以威武雄壮、

粗犷豪放的美感,具有强烈的西部特色。“攻鼓子”表演者装束一般为黑衣白扣,俨然是古代的武士。传统的攻鼓舞一般由20人组成。它的基本打法可以用四句口诀来概括,即:双手胸前划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其“雄鹰展翅”、“战马凌飞”、“鹞子翻身”、“凤凰三点头”等雄健优美的动作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猛虎出山阵”、“双将对斗阵”、“四门兜底阵”、“四方阵”、“四龙阵”等打法变化万千,气势恢宏,使观者如亲临古战场


石碑滚灯
永昌镇石碑村闹滚灯,由来已久。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石碑村的滚灯具有地方特色。1957年,石碑滚灯曾在凉州轰动一时,并赴张掖专区参加调研,得到与会者高度评价。之后,石碑滚灯便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之中。直到1997年农历正月十五,石碑人又立架起灯,重组滚灯班子。
据传,石碑沟一闹社火就滚灯。过去,从十三日开始闹社火,一闹四天。从正月十三日开始,石碑村便立架起灯,灯架立于石牛前。灯架长3?86米、宽16米,共18层。架上之灯,十三日摆“上元一品”字形,十四日摆“中元二品”,十五日摆“下元三品”(或“天下太平”),所需灯约100多只。灯里添清油,随时注油,直到闹滚灯结束。所滚之灯过去用瓷碗底,现用小碟替代。灯架前挂黄幔(一取吉祥,二挡雪遮风)。
十五日晚八时,滚灯表演开始,一般为12人,据推测取意十二生肖、十二月、十二时辰等。表演者特殊装束而出,额上顶碗,碗里置泥,泥中插蜡,碗边糊纸,上贴由本地心灵手巧者所剪十二生肖图案,纸高出碗沿10寸许。表演者双手做虚托碗状,首先绕场几周,然后起阵法。“八角茴香”;“四门斗底”;“双环套月”;“卷棉花”,一绕二紧三卷儿;“鸭子凫水”,手划脚挪往前奔;“母鸭偎蛋”,小心挪脚碎步紧;“单摔双摔”,扭着屁股左右摆;“左右重复”,前六(人)后六(人)背相移;“莲瓣盛开”,中灯一立莲瓣抖;“柳树盘根”,两人相勾腿套腿;“辫蒜瓣”,扭来拧去大绕环;“猴儿式”,抓耳挠腮惹人乐。滚到最后,12人齐趋于地,360度大转身,尔后将灯从额上取下,放两排,碗等距,舞灯者一人“老鼠倒仓”(俗称翻跟头),12人从碗距间翻过(也称打车轮)后滚灯才告结束。随即观灯(因其有唱之意,故应为唱灯)开始。 唱灯者或二人或四人。须有熟知曲调、歌词者才能胜任。曲调为西北民歌花儿,悠扬顿挫,唱调铿锵,韵律圆润。唱者从第一盏灯唱起,唱完12盏,再重复,歌词内容多限于历史人物或典故,一问一答,诙谐有趣,又不乏教益,一直到曲终词尽。

 

まじめな(2014-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