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沁县,风光无限

家乡区县: 山西省沁县

沁县位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北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东接襄垣、武乡,南邻屯留,西部与沁源毗邻,北部与武乡及晋中地区的平遥接壤,位居省城太原与市府长治的中轴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之称,是长治市北部四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县总面积为1315平方公里,属黄土丘陵山区,全境地形四周隆起,中部低平,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拨1000米,最高点为位于西部的棋盘山,主峰海拨1745.5米,最低点为南池乡的二神口,海拨高度为916米,全县辖4镇17乡 319个行政村,总人口16.7万人。

  沁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年平均气温8.9℃,全年无霜期167天,年平均降雨量为606mm,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典型农业县,也是全省的产粮大县之一,大部分地区农作物采用二年三熟制。

  沁县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人类生息。公元前十一世纪,晋灭赤狄部后置铜革是邑,秦为铜鞮县,北魏时属并州乡郡,隋初属上党郡,宋初建威胜军,元初称沁州,民国初年废州改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属太岳专署。1946年沁县解放,属晋东南地区行署领导,1985年市管县体制后隶属长治市。沁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沁县就以出兵、出粮、出干部而著称。为了中华人民的解放事业沁县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代子孙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珍贵的精神财富。

──交通。沁县交通相当便利,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新旧208国道和太焦铁路穿城而过, 省道沁涉线和沁沁铁路横贯东西,以此为主轴,加上县内几条骨干道路,构成了本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城市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县城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城市道路四横三纵主框架基本形成,县城供水工程的建成,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煤气工程正在筹建,东、西、南三个住宅小区的建成使县城住房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城市重点商业设施布局合理,有百货大楼、供销商场、贸易大厦、金星市场、红旗商场,正在建设的沁州百货商场是长治市十三个县区中最大的商业网点;教育事业有沁县师范、沁县中学、沁县卫校、职业中学、二中、城关中学和育才、红旗、师范附小、城关小学等四所县直小学;医疗卫生机构有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计生服务站等4家;县体委有400米标准跑道,室内灯光球场、门球场等设施; 重点旅居服务设施有沁州宾馆、沁州饭店、泰乐宾馆、春都酒楼等十多家,影剧场、歌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一应俱全,北海渔业渡假村、西湖公园、龟山坪等景点供人们游览。

  ──通讯。沁县邮电通讯业发展迅速,目前在县城内已实现自动拨号,总装机容量达到4000门,与全国各地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电话直拨、电报传递和传真业务并开通了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业务。现农村电话改造正在分步实施,年内可实现全部接割成功。

岁岁清明lyt(2014-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