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乐器制作奇人——盛子太

家乡区县: 南阳市新野县

      新野县王集镇农民盛子太,不会吹奏许多乐器,却制作了许多乐器;不是音乐人,却在宛襄两地的音乐人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今年已年过花甲的盛子太,幼时不但喜欢拆拆卸卸,而且对乐器非常感兴趣。上中学时,从没有摸过二胡的他,竟然在长沙上台表演;在村宣传队时,吹了十天笙的他,竟摸索着把坏笙修理好了。从此,盛子太就迷上了做笙。1976年春,经过几个月的钻研,在克服了锖簧的难题后,他做成了第一把笙。
一个外行能做笙,这事在县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人纷纷慕名前来买笙,他的第一把笙一下子卖了二十多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更加坚定了他做笙的信念。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做笙的事不敢放开干,只能在夜里偷偷进行。期间,他系统地钻研了有关笙的制作的理论书籍,又摸索着制作出了唢呐、二胡等乐器。为了照顾生计,中午歇晌时,别人在家闲聊,他却在附近的村子里修理手表、收音机等农家物件,这样的日子一直延续到了1980年。
      随着改革开放,民间音乐兴盛起来,乐器成了抢手货。盛子太迅速做出了第一批笙,拿到县城让老艺人一试,他们认定这批货比以前做的还要好,随即在周边市县广泛传播开去。当时,前来买笙的人就排成了队,每天都有五六个人住在他家等货,由于做笙是个悟性极高的技术活,儿女们又帮不上忙,他只好白天黑夜连轴转赶活。到了1984年,他的身体终于被累垮了,儿女们把他送进了市里一家大医院,但是也住不安生,不时有买乐器的人找到医院,没办法,他只好转到县医院,待病情慢慢稳定后,他便又回到家里接着干了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盛子太老人的体力和视力都有所下降,晚上也不敢长时间熬夜,出活慢了不少,急需个帮手,但是现在又没有人愿意学。肯钻研的他并没有止步,时下他又钻研出了葫芦丝的制作方法。他对记者说:“我准备把笙、唢呐、二胡和葫芦丝的制作过程录制下来,以后有人学时也比较直观!”

晚安先生(2014-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