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山窑遗址

家乡区县: 广东省鹤山市

碗山窑遗址在古井官冲村西南约两公里的崖海边碗山上。面积约200平方米,1957年发现。古窑在碗山正面西北山岗断崖交界处。为唐代洞穴式馒头窑。窑顶和窑门已塌毁,火膛亦受雨水冲刷破坏。窑室残长1.8-2.89米,宽2.43米;窑壁残高2.15米,厚2.8厘米。均用白色耐火土分层夯打而成。后壁设3个烟道,方筒形,均凹进壁内,深45厘米,宽28厘米。每个烟道两旁设有凹形桦道,由下而上砌砖封闭烟道门。窑床底部平坦,厚度与窑壁相同。窑床积土厚达70厘米。出土器物可分陶器和半陶瓷器两类。陶器火候较低,不施釉,数量少,胎质与半陶瓷胎质基本相同,均选用碗山地层中白瓷土制胎。瓷土未经严格淘汰提炼,胎质较粗。半陶瓷器釉色大致有二:一淡青而带黄白,有光泽,称青釉;一淡紫黑色,深浅不一,无光泽,称黑釉。两者年代相同。陶器种类有范母、碗形外范、秤锤、镂孔盂形器、兽身玩器等。半陶瓷器有碗、碟、罐、盂、釜、盘、杯、壶、管状器、网坠和勺等。其中一件破瓷片刻有“政和二年”铭文。此窑烧造的器皿均素面无纹,印记仅见“人”、“吉”、“兴郡”等数件,造形很规正,厚薄均匀。据推断,制法有两种:一是模轮兼制,先将瓷土捏成泥块,后放进模内,用手按成器后,再用轮旋或小刀将器内修平;一是轮制,不用外范,故口缘和器身外壁往往遗留有轮旋痕。上釉方法是蘸釉、短釉露胎。

窑址中的器物胎质、器形,与唐代墓和窑址所出相同,同属南方青瓦系统,故推断窑址属唐代。从一件黑釉瓷片上“政和二年”(1112年)铭文,可进一步推断,窑址自唐至北宋一直继续烧造,制瓷方法继承唐代传统风格。

1997年,又在遗址附近发现唐窑4座,发掘出碟、盘、碗、罐、豆、壶、杯、砚台、俑等4000多件,其中提梁壶、小嘴暖壶、陶俑等为新会首次发现出土的陶瓷珍品。

碗山窑遗址是新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请叫我伟仔(2014-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