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产业
2012年,坡头区农业总产值219556万元,增长3.7%;完成农业增加值135434万元,增长3.7%。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36万亩,减少882亩,增长-0.36%;粮食总产量7.3万吨,增加1546吨,增长2.2%。蔬菜种植面积5.5万亩,增长7.3%;蔬菜产量7.0万吨,增长3.4%;。水果总产量3.13万吨,增长13.5%。全年畜牧肉类总产量2.19万吨,增长4.5%。全年水产品产量8.9万吨,增长4.3%。
第二产业
按在地统计口径计算,2012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379024万元,增长4.3%,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32.9%。坡头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家,新增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265411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30138万元;按原统计口径计算,全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56252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4891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628万元。
2012年,坡头区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情况:天然原油401.4万吨,天然气649075万立方米;饲料131386吨;饮料酒20074千升;塑料制品2540吨,商品混凝土480255立方米;瓷质砖42万平方米;电饭锅1174万只;台灯81万只。
2012年,坡头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6家,实现产值182573万元,同比增长15.6%。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63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9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6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明代以后,坡头境域已有商业活动。清朝后期,坡头、龙头等圩集商业已比较兴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后,法国租占的广州湾辟为自由贸易港,大批洋货和土特产由此进出口,一跃成为中国南方主要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坡头境域是租界内除西营(今霞山)、赤坎外最大的集市,商业已具相当规模。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香港、广州等沿海港口相继沦陷,广州湾尚可正常开展对外通商,坡头同西营、赤坎一样,成为西南后方物资进出口的商业重镇。当年,坡头圩有商铺和住户300多户,田头圩有商铺和住户近70户,巴东圩有商铺和住户近50户。民国后期,由于当局滥发钞票,财团炒卖黄金、外币,货币急剧贬值,苛捐杂税繁重,导致民生凋蔽,商业萧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速发展国营商业和积极扶持供销合作事业,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商品,如粮食、食油、棉布等先后实行统购统销,市场物价稳定;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开拓商路,扩大经营网点,商业日渐繁荣。1958~1962年间,由于体制多变以及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加上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经济困难,坡头市场商品匮乏。
“文化大革命”初期,小商贩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遭撤、并、改,加之商品缺乏,布、火柴、煤油、糖、肥皂、电池、脸盆等许多商品都要凭票供应。1970年后,在“抓革命,促生产”方针的推动下,坡头境域集体商业陆续恢复营业,农贸商场重新开办,商业又活跃繁荣起来。
2004年,坡头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38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7522万元。
2012年,坡头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403万元,增长14.4%。分行业零售额中,批发业21287万元,增长15.7%;零售业157417万元,增长13.1%,住宿业6732万元,增长3.2%;餐饮业34966万元,增长22.6%。按城乡分,城镇170015万元,增长22.5%,乡村50388万元,负增长6.4%。2012年外贸出口总额9286万美元,增长15.1%。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87万美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