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落洞文化是唯一最早与古代中原道教文化发生联系的古遗址(为西晋末年)。通常的“岭南道教文化”指罗浮山道教文化,而作为南北过渡阶段的碧落洞道教文化却鲜为人知。碧落洞道教文化作为中原道教文化南迁的一种“过渡”文化,为古代中原宗教文化传入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英德县志和石刻记载,葛洪两度北上中原和南下广州,路过北江时发现江边的碧落洞“古树参天,岩壑绝奇,紫气浓郁”,认为是一难得的洞天福地,于是将其作为炼丹的选择地点。但葛洪具体何时在碧落洞居住并炼丹现已无法考证。据历史记载分析,葛洪来碧落洞炼丹的时间应是在他两度南下并生活于岭南的年代,也就是大约在公元306至363年之间。此后,历代文人骚客、达官贵人纷纷慕名前来,碧落洞也因此逐渐成为集宗教、政治和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古代旅游胜地。
葛洪在碧落洞炼丹时,碧落洞的知名度还不高。当时的碧落洞甚至还没有洞名,也不叫碧落洞。“碧落洞”的名称是在葛洪离开碧落洞490年后才产生的。产生的关键在于另一个人,那就是五代时期的南汉王刘晟。乾和七年(公元949年)十二月,南汉王刘晟巡游英州,在碧落洞设行宫,并题词“云华”和“碧落”, “碧落洞”名由此而生。
碧落洞的秀色和仙道文化吸引了历代人士前来游览,赏景赋诗。刻石留念。整个碧落洞共有摩崖时刻102方,分散文和古体诗两类。大部分诗是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以后所题。其中有证可查的历代文人、学士和地方官吏多达76人。从唐代乾符六年(公元879年)第一方石刻起,至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最后一方止,时间跨度为1068年,为广东省著名的摩崖石刻群,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这些摩崖石刻内容丰富,字艺非凡,字迹遒劲。具有宝贵的文学和书法美术价值。如碧落洞口的“到难真境”四个草字,笔法流畅,气韵十足。这些崖壁上的古诗或抒情赞叹,或借物言志,或借典说事,或感物抒怀,琳琅满目,真草隶篆,各呈异彩,内容博大精深,诗文辞赋兼收并蓄,灿烂多姿。其中不泛名人墨宝。包括唐末周夔的《到难篇》散文、北宋文豪苏东坡的《碧落洞》、苏过的《题英州碧落洞》、宋代杨万里的《碧落洞》、明代孙钰的《锐仙台》、清代李调元的《碧落洞》等。碧落洞石刻文化充分展示了古代官员、政客之间的人情世故,留下了古代从中原南下岭南的墨客骚人的足迹,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迁,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的个人网页:http://www.wm23.cn/lin_T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298482882
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06727310.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