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鹿泉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上)

家乡区县: 河北省鹿泉市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公元1984年8月22日和9月8日,人们无意之中从城南杜庄砖厂两次出土了两大瓮成串的铜钱,总重一吨,总计200000枚,250多个品种,分属十几个朝代,最早的为汉代,最晚的属宋、金,时间竟然跨越了1500多年。

1985年春,在大河贾村砖厂又出土两铁缸古铜钱;

1994年5月20 日在南新城和北海山两村的农田里又出土了大量的铜钱;

城外田地里到处埋的都是钱,获鹿城里岂能没有?当然有!1989年3月果然在获鹿城中心的“十字街”口,挖出了一大瓮古钱币,总重量近一吨。鹿泉的前辈们将1500年时段的财富装进几个大瓮里,草草埋进自己生息繁衍的沃土,为子孙后代们储蓄历史文化的财富,这个奇思妙想,算不算鹿泉人的又一个伟大的壮举?

从出土的古钱币的数量来看,更加证实了远古的鹿泉汉码头商贾的富有和货币交换的繁荣,尽管它分属十几个朝代,但最晚的属宋、金,宋、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烽火战争频繁的年代,由此我们猜测,由于战争的烽火硝烟蔓延到了鹿泉,汉码头的巨商们来不急将钱财运走,只好将它们草草埋于地下,四散逃命去了,遗憾的是客死他乡,终究没有回来……

从出土的货币最早的属于汉代来看,更加证实了县志所载《奇石磨崖记》开卷即写的“获鹿自汉以来,号称名邑……”。

(二)“背水一战”古战场的确在鹿泉市“土门关”一带

《汉书》记载:“土门关韩信破赵背水阵处。”

最具权威,被国内外史学家认为最真实可信的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台海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月版七百三十六页)司马迁是这样记载背水之战的:“……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两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萆山即指抱犊寨)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遂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这里的出字是来到的意思新华字典对出的注释是来到、出席、出场、出勤)背水阵,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即我市土门关),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这段话的大意是:“韩信得知陈余不听李左车派精兵抄韩信后路粮草的计谋后,再派人侦探,得到同样军情。韩信非常高兴,才敢带领他的军队下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即我市土门关三十里的地方微水安营扎寨,半夜发布出发命令,派两千轻兵每人带一面红色旗帜,沿山涧小路爬到抱犊寨隐蔽起来,观察赵军动静,等待突袭命令。临行,韩信一再告诫说:‘赵军看见我后撤,一定倾巢而出追逐我军,这时你们可迅速突入赵营,拔赵军旗帜,插上我军的红旗。’之后,命令开晚饭,并对军士们说:‘等明日破了赵军我们好好会餐’,诸将士心里都不信,嘴上却答应:“是”。韩信又说:‘赵军已经先我占领了有利地形,构筑了营垒,他们看不到我大将旗鼓,是不会从营垒出来与我交战、并向前追击的,说不定他们还惟恐我军来到土门险阻而退回去呢。后韩信先派一万人先行,来到土门关西井陉渡口,(当时这里水面很宽,金元诗人元好问有诗为证“土门西边井陉渡,野日荒荒下汀树。秋夏众壑会鹿泉,浩浩湍声泄余怒,(旧县志12页))背水列阵,赵军见韩信背水列阵,大笑韩信自断退路、自取灭亡。一夜无事,次日清晨,韩信大军摇旗擂鼓来攻打土门关与赵军激战良久,韩信、张耳背水佯撤,赵军倾巢追赶,不时看到满山遍野都是韩信红旗,军心混乱不战而大败……。韩信由此创造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千古绝唱——“背水之战。”

尽管古人对“背水一战”古战场究竟在那里多有争议,众说纷纭,也有背水阵在井陉之说,历史上获鹿和井陉多次合并,何况井陉口和土门关同指一处。因此,说“背水之战”古战场在井陉也就不足为怪了。但背水一战古战场在井陉口的土门关《史记》、《汉书》均有记载。我以为,韩信作为当时一代名将,身经百战、足智多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惯用计谋、出奇制胜,背水列阵恐怕也只是迷惑敌人的假象,作为一名军事家,绝对不会愚蠢到将自己很少的军队切断退路,背水与多于自己数倍的强敌死拼而自取灭亡的地步。更何况韩信当时正值节节胜利,还没有冒决于死战风险的必要,当时的历史背景也不允许他这样做,除非他有十分的把握。但,从司马迁的《史记》中也不难看出他之所以摆“背水阵法”,其中有兵法中“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思想,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己方杀敌的主观能动性。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迷惑敌人,诱敌出垒。韩信所以胸有成竹,是因为他料定满山都是韩信旗帜的时候,敌军必乱。任何一场战役,都不是孤立的,一定有着它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地理因素,在多山的山区作战,聪明的韩信不会不利用山地与敌周旋的。他不可能在莽莽大山里只为找一条大河断自己后路,诱敌深入四十里(赵军当时扼守在土门关),到井陉绵蔓河河水宽深处列阵,而后与敌人死拼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作为皇室学者,应该说他所掌握的皇宫里的史料是最具权威的,更何况他所处的年代距离“背水之战”也不过五六十年时间,他的记述应该是最为准确的,这一点也是举世公认的。 鹿泉市的土门关是韩信背水列阵的古战场,《汉书》、《史记》的记载是十分详实而可靠的。如前所述,当时这里河水汇聚,河面已经形成井陉渡。大量的实物、传说,特别是我市历史上将韩信庙列为“八大景”之一,白鹿泉水北岸建有“背水阵庙台”是当地群众为祭奠背水之战中阵亡将士所建,绝非凭空牵强附会之作,而是韩信背水一战的胜利,使后人无限敬仰和崇拜所致。

历史留下的只有文化,应该说我国最具权威的《史记》、《汉书》上所记载的“背水一战”是最真实的,“背水一战”古战场的确在鹿泉市“土门关”一带。

(三)三省同衢土门关

我国诗人苏轼曾有“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的诗句,土门即指位于鹿泉市西土门村的“土门关”。土门关是井陉口的门户,是山西、陕西从古驿道通往华北的必经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历史上的咽喉要地。翻阅历史,有很多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与土门关有联系。秦始皇十八年(公元229年)秦使王翦伐赵,下井陉口灭之(井陉口即指土门关)“秦始皇病死后置尸车中,密丧不发,经石邑土门关返咸阳”,史有记载; 在中国书法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里两次提到土门关,(王羲之的兰亭序号称中国第一行书,故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在中国书法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为什么呢?是因为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侄子颜季明、在平息唐朝“安史之乱中”,在土门关被安禄山抓捕并杀害。但“安史之乱”被平定后,颜杲卿父子迟迟得不到皇上褒奖,颜真卿在朝廷之上向皇上哭诉才得于旌表。得到皇上恩准后,颜真卿满怀悲愤和巨怒,奋笔疾书,含泪写下了《祭侄文稿》(即现在的悼词)。因为他在写这篇悼文时充满了对亲人的怀念,所以字里行间写得非常激愤,潇洒而充满激情,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精品。那么我市土门关的名字就写在这篇书法里,这也是对土门关在历史上地位的又一次肯定。

土门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不可能不影响到土门村人。唐朝时土门村曾出了一个文化名人——叫作崔行动,他文才博学,贞观初年曾受到唐太宗的重视,参与魏征编辑的《四部全书》贞观15年撰《文思博要》贞观20年写《晋书》一生作品颇多,曾因株连被贬,后平反昭雪被召回京城。他是鹿泉人的骄傲,更是和中国历史紧密相关的土门关村的骄傲。

唐天宝15年郭子仪曾出土门关定河北。

晋奉军阀混战时,晋军也曾在土门关修筑工事,今遗迹尚存。

……

历史上,历代官吏对土门关都十分珍重,据鹿泉县志记载:“明朝崇祯十一年当时的县令曾对西土门西阁重修;清朝雍正12年曾修西土门照壁;乾隆庚申年修建东土门西阁;乾隆丁丑年对西土门东大阁大修。2000年鹿泉人民政府曾对西土门东阁、西阁进行大修。

尽管众多的历史事件与土门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鹿泉县志记载与“土门关”联系最多的当属韩信。其“背水之战”在土门关一带列阵练兵,抱犊寨也是其屯兵之处,韩信一生兴兵打仗,惟出土门关之仗最为精彩。更何况《汉书》记载:“土门关韩信破赵背水阵处”因此,土门关是鹿泉历史文化和军事的一个亮点,有待于我们去努力开发和保护。

(四)古代汉码头的见证东、西会馆

坐落在鹿泉市会馆路西口路北,815驻军围墙内的一座古建筑群,一直被人们习惯的称为“东会馆”。这是因为在获鹿古城西三里处,还有一个商会会馆,人们习惯叫它“西会馆”(现已荡然无存)。

这两处会馆,东西呼应,印证着古老的获鹿旱码头的真实存在。 “一京(北京)、二卫(天津卫)、三通州,赶不上获鹿旱码头”,这是当时商人们,对获鹿旱码头这个商品集散地的高度概括和赞扬,并享有“日进斗金”之美誉。当时这里商家云集、市场繁荣,尤以煤炭、铁货为盛。东、西会馆实质上就是山西各路客商,为立足获鹿旱码头经商,而集资修建的商务办事处。

据考证,东会馆的真实的名称应为——“铁行会馆”是专门从事铁器营销的商务中心,包括远近闻名的获鹿锄板、铁锹、铁锅、犁铧、铁农具等。与之对应的西会馆,主要是从事钱行、棉花、布匹、杂货交易的。传说中铁行会馆,始建于明末清初,有文字考证的史料记载,它始建于清代雍正二年。是由山西省经营铁货的商人出资兴建,并作为在获鹿经商的山西人聚会、居住的场所。会馆的购置土地20多顷,以利本行商人来往会住。

铁行会馆是一座由二进院落组成的古建筑群。 会馆原为二进院落,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90米。座北朝南,大门外有照壁,外有石级,门为圆卷门,上有戏楼与门楼为一体二层建筑,进门后为第一进院落, 戏台两旁有钟、鼓二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均为二层六角钻天式建筑,东边钟楼往北为悬钟牌坊。

第一进院的北上房为前后出檐的过厅。面阔五间,进深四柱七檀,五脊两坡青瓦布瓦顶。是会馆的会议厅和接待处。过厅的前面有两碑亭一东一西,建筑为石柱四根,四角钻天顶,青瓦布瓦顶,厅内原有石碑各一通,下有石龟驼背,现无存。过厅两侧各有厢房两间,为卷棚顶式建筑,进深四柱六檀,现已破旧。穿过过厅为后院,正房为会馆的大殿,这是一座由三间悬山顶大殿前带卷棚顶的拜殿组成的抱复式建筑,结构奇特。正殿为五脊两坡绿琉璃瓦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柱七檩,檐下斗拱装修形式变化多样,其中“斗”变化为云朵状,“拱”“昂”变化为龙头和如意云头,斗拱结构复杂,加上彩画,更显得富丽堂皇,创意精巧。

殿内原供奉关公神像,大殿前檐柱为方形石柱,石柱正面阳刻行书对联两副,中间一副为“大义参天志士仁人齐北首,英名盖世愚夫庸妇亦倾心”。外边一副为“豪杰虽为圣人绍文宣而兴起,英雄得称夫子开武穆之韬铃”。以歌颂关羽的“仁”和“义”来联络,团结铁行商会的同仁。正殿的两侧各有耳房三间。后院左右厢房各五间。铁行会馆有西跨院为道士居住的地方,原于道观与会馆紧邻。

铁行会馆规模宏大,保存比较完整,布局合理,构造奇特,国家和省市文物专家观后赞不绝口。尤其是作为商业会馆的古建筑,在河北省保存下来的很少,全省有数百处文物保护单位,商业会馆唯独鹿泉铁行会馆一处,被誉为燕赵商海明珠。

进入:河北鹿泉网

李梦露(2014-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