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后街] 书肆、花灯、脱胎漆器
(一)南后街,它北起杨桥路,南至澳门路,宋代称“后街”,因位于南街之后又称“南后街”。南后街南北走向,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线。由于三坊七巷是旧时官僚缙绅、文人学者聚居之地,南后街的书铺业便应运而兴,并逐渐形成一条专营线装古书和文房四宝的文化街。南后街像一条文化大动脉,将新鲜丰富的文化氧气,经过三坊七巷的支脉,输送到分布在其中的名宅大院。南后街作为福州古籍书店的集中地,许多古书铺买卖孤本、善本、古旧书籍和历代名人字画,成为当地和外地名流学者经常光顾留连的地方。清朝时曾有广州旅闽的文人王国瑞逛完三坊七巷,写了一首诗:“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把南后街比做北京正阳门外的琉璃厂,可见当时的繁华景象。近当代的顾颉刚、郁达夫、郑振铎、谢冰心等,只要在福州,都爱到南后街逛书坊,购买古旧善本书籍。
南后街的裱褙店久负盛名,知名的有 “二宜轩”、“青莲阁”、“米家船”,后二者作为老字号至今仍开铺承接业务。
(2)刻印书坊。书坊曾是南后街的品牌,大部分是文人开的,这些店主并不是以赚钱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卖书、换书达到文化的交流。聚集在南后街的书坊有名可查的有醉经阁、聚成堂、陆记、六一居、观宜楼、味芸庐、储文晟等24家之多,这些书坊主要从事古旧书籍与字画的鉴定、修补与展销。
有的书坊还兼营刻书出版业务,前店后坊,边印边售。南后街塔巷口附近曾经有吴玉田开的书坊,林纾、王寿昌首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就是在这里刊印成书的,当时首批仅印了一百册,多为送人之用。
南后街文儒坊口北侧的董执谊,在其宅院前的店面内开有一家书店,即“味芸庐”,这家书坊出书量极大,刊刻了许多著名的地方文献,其中最出名的是“闽都别记”。
(3)青莲阁裱褙店。民国时老板陈钟祺出师后自立门户营业,取店名为“青莲阁”,其特色是苏裱字画。因“工细料精”福州的一些书画名家,如陈子奋、沈觐寿也成为青莲阁的座上客。沈觐寿先生还专门为他题写“青莲阁”。
(4)“米家船”裱褙店。创建于清代同治四年,百年历史传承四代。“米家船”的店名典出北宋著名的父子画家米芾和米友仁。米氏父子经常携带文房四宝游览名山大川,古时交通不便,他们都以船为家,米友仁曾经从江西到了福建,乘舟船沿闽江南下,见到美景就挥毫泼墨,民间有“米家书画满江滩”的说法。米家船的店名就此提炼而来。店名招牌是清末民国时期福州著名文人何振岱书写的。
何振岱30岁才考中举人第四名,1911年之后久居福州,重修福州《西湖志》,成为一代名士。
(4)南后街上旧时以经营古藉、文房四宝为主,其中有专门制售毛笔的品牌笔庄,产品曾远销台湾和东南亚。还经营有花灯、家私、铜器、女鞋、皮箱、生漆、当铺等许多传统工艺行业。
(5)花灯。南后街的花灯也是远近闻名,其始于宋代,鼎盛于清代。福州素有送灯的习俗,因为“灯”与“丁”福州方言是同音,送灯意为添丁。早年女儿出嫁了,不论有否生育,娘家都得送灯,没生育的就送“观音送子”灯或“天赐麟儿”灯;第二年送“孩儿坐盆”,第三年以后送“桔灯”。希望早添贵子。有了孩子,就按几个送几盏灯,年年都要送,一直送到孩子16岁。有的生两个,送三盏,多的一盏叫“出头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同时也图个人丁兴旺。南后街的灯市在正月初三开始,一直到十五,其中以初八到十二最为热闹。南后街的几家专制花灯的店铺,大多是家传手艺,用纸、布、竹、木为材料制作成西瓜灯、莲花灯、桔子灯等等,供春节元宵应市,平时也制作一些大户人家悬挂的大球灯、供寺庙使用的大灯笼以及用于节日的舞龙灯等。扎灯艺人还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制作出一些精致的花灯,选用纱、绸、缎、绢等制作宫灯、走马灯等。
(6)鞋市。南后街安民巷口的鞋市从清末开始,其特点是多制售女鞋,全盛时也达20多家。当时这些店制售的女鞋是品种相当丰富,根据时令变化,冬有棉鞋,夏有凉鞋,料精工好,制作讲究,款式端庄、大方,倍受大家闺秀、大户太太的欢迎,还远销南洋各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