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桢故居]
(1)沈葆桢是林则徐的二女婿,曾任过福建船政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他通过办船政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为近代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造船、航海和其他科技人才。 沈的故居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清同治年间沈为官后购臵这座大屋。沈家祖训规定:这座宅院不能卖、不能租,因此现在居住在这里的都是沈家后代。沈葆桢故居于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家宅院占地两千多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头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正中有6扇门。左右为房间,为轿房、听差房。
(2)过了天井我们来到主座的一进部分,这座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七柱,这里采用的是“明三暗五”的格局,这个厅堂的旁边还有两间,被两堵隔墙所隔,所以明看只有三间,其实是有五间。这座房子初建于明朝,因为当时官制森严,要达到三品以上的官衔才能享受这五开间房子,所以当时的房主取巧就建了这种格局,这就好比现在不同级别的干部享受不同面积的住宅是一样的。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又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这是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的做法,使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大厅的梁架、斗拱朴实,规整,基本保留了明代建筑的原貌。
(3)第二、三进房屋结构相同,为七柱五开间,中间为厅堂,插屏门隔成前后厅,左右两侧有厢房,是主人居住的。
(4)第二进后天井连接三进处有覆龟亭,这覆龟亭又称过雨亭,在我们福州的古建筑中,如果碰到下雨天,进了大门后在院落里行走都不用撑伞。亭两侧设美人靠(也叫鹅项椅)。第三进的后天井北侧有一倒朝双层楼,原为观音阁,后为藏书楼。
(5)第二进的后廊檐西侧有门通往隔墙外的签押房(沈的办公处)。签押房墙上有块碑,碑原有两块,一块在乌石山的沈家宗祠中,另一块就嵌在这堵墙上(在文革时被破坏了),碑上的内容摩的是一封血书。 这里讲述的是巾帼英雄沈葆桢妻子林普晴的故事。 道光二十七年,朝庭任命沈葆帧担任江西广信知府。沈葆桢带着夫人往战火连天的广信地区上任,广信府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当时太平军己攻下金陵(南京),正乘势向四方出击,广信府是他们的攻击目标之一。当地兵力有限,为了防止太平军的大举进攻,沈葆桢一到任就着手招募兵勇。 正当沈葆帧到各属县募兵筹饷,只留下夫人林普晴坐镇上饶时,大批的太平军蜂涌而至,试图拿下上饶城。城中无主帅,许多官员竟收拾了细软,携家眷仓惶出逃。有人劝沈夫人林普晴也赶快出城避难,然后再设法与丈夫会合;林普睛却不为所动,既然丈夫托她守城她自当誓死完成使命。 幸亏平时里受父亲和丈夫的熏陶。林普晴对用兵之道也略知一二,她的性格也受父亲的影响,颇能临危不惧从容行事。她找到城中守军的头领,商议好守城之策,毫不犹豫地打开府库,拿出所有的存粮犒军。守军在城墙上浴血奋战,林普晴则亲自率领城中妇女做饭送上城墙,军中将士深为沈夫人的义举所感动,都誓死守城。 然而毕竟寡不敌众,城中的形势日渐危急。林普晴想到距上饶不远的玉山镇总兵饶廷选,他原是林则徐的旧部、又是福州人,现在只有请他出兵相援,才可能解上饶之急,可是玉山镇那边同样是战事紧张,饶总兵肯冒险相救吗?为了能感动饶廷选,林普晴啮破中指,以鲜血书下一封求援信,上写:“贼众己陷贵溪,上饶危在旦夕,贼首纠众七万,百道进攻,氏夫葆桢,出城募兵,更赴河口筹饷,全城男妇数十万生命,存亡呼吸系于一线之间。将军营以三千众而解嘉兴之围,奇勇奇功,朝野倾服,今闻驻军玉山,近在咫尺氏噬血求援,长跽待命,生死人而肉白骨,是所望子将军者。” 玉山镇总兵饶廷选收到林普晴的求援血书,大为她的一片贤心所感动,当即抽出数千兵马,连夜驰向上饶增援。与此同时,在外募兵筹饷的沈葆桢也得到了上饶城受困的消息,率兵马日夜不停地赶往上饶。如此以来,三支人马里应外合,血战了七天七夜,终于解救了上饶之围。
(6)到饮翠楼。这座楼是沈葆桢的大儿子结婚时所建,这座楼之所以取名饮翠楼,有两个因素:一是当时庭院内种满翠竹;二是登上二楼可以尽情饱览乌石山翠绿的盛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