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市历史文化资源

家乡区县: 河北省鹿泉市

鹿泉乃冀之古邑,其悠久历史可上溯于尧舜之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4000余年,但尤以汉代文化最为丰厚。

沧海桑田,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鹿泉几经易名。据《获鹿县志》记载:“地志在禹贡为冀州之域。周礼职方氏属并洲。春秋传鲜虞地。战国始名石邑,属中山。赵伐中山取石邑,因属赵。秦改郡县属巨鹿郡。西汉以石邑属常山郡,又析置绵蔓县,属正定国。东汉初,旋省仍并石邑县属常山郡。魏晋因之。北齐废井陉改石邑为井陉县。隋开皇六年复名石邑。十六年析置鹿泉县……天宝十五年(即至德元年)改名获鹿县。宋开宝六年,以石邑属正定府。金兴三年,升镇宁洲。元初改西宁州,寻复为获鹿县……”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一直称获鹿。1994年获鹿县撤县设市改为鹿泉至今。(统计上下4000年。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略略数语我们已经跨越了4000年的历史时空)。

鹿泉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井陉口”咽喉要地,(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薄阳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为穿越太行山脉的8条通道) 是历史上山西、陕西通往河北的重要通道,是十分重要的军事要塞,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位于我市西土门村的“土门关”享有“三省同衢”战略要地之 称。蜿蜒的古驿道由此通往太行山深处,无数商人的马车、驼队将山西、陕西两省丰厚的物产运往华北大平原,进尔在获鹿进行交易,换取粮食、布匹等生产和生活物资 ,由此,获鹿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旱码头”,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商品集散地。古有“一京、二卫、三通洲,比不上获鹿旱码头”和“日进斗金”之美誉……

然而,随着历史和时代的推进,随着铁路、公路交通的不断网织和扩展,昔日获鹿“旱码头”的繁荣景象 ,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也随着时代变幻渐渐的消隐了……

但是,勤劳的鹿泉儿女,在这片世代繁衍生息的土地上,依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辉煌业绩。

综观其历史的发展和跨越,尽管由于它咽喉要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不断迂回的战争,使鹿泉丢失了许多宝贵的文史资料。但查阅和考证其《县志》、文物以及民间传说,留下来更多的是与汉代文化有关的史料,也可以说是汉代文化的积淀丰富了鹿泉的文化底蕴。在今天看来,韩信在鹿泉“背水一战”前后的故事和传说,以及史料和实物的记载最为明显和丰厚。县志所载《奇石磨崖记》开卷即写“获鹿自汉以来,号称名邑……”。因此, 在以汉代文化为主轴线的历史文化现象中, 鹿泉文化不仅向我们展示她的厚重和久远,也给我们鹿泉儿女留下了深深的思索。更令我们惊讶和感叹的是鹿泉这个名字的诞生,竟也充满着神话般的浪漫与悲壮。

据《获鹿县志》关于《重修鹿泉神应碑记》记载“……汉将韩信将兵破赵,军历此道,乏军井。信乃遣卒求河与川。还报无有,信斩之。如是者再,复遣胡姓者往视之。胡乃曰:前二者复命,俱蹈刑。吾岂蹈复辙而速祸耶?因矫指,向有水。信师进,见二白鹿跑地而泉出……。”

民间故事传说则更为神话。相传,当年韩信被汉王刘邦拜为大将,亲授统领三万人马前来破赵。大军行之土门关西扎营,全军将士四处找水,却不见水源。被派出去找水的军卒皆因未能找到水源而被斩杀。三军无水,不战自灭。韩信焦急无奈,只好派最得力大将胡申前去寻水,胡申深感责任重大,即对韩信发誓:“主帅放心,找不到水源,决不回来见您。”

然而,胡申踏遍青山终未找到水源。他自感无颜返回军中,就在一颗古柏上自缢而亡。

韩信在大营迟迟不见胡申回报,心中惆怅,但他坚信胡申大将一向忠心耿耿,定能找到水源。时值深夜,韩信不觉惶惶忽忽伏案而睡。只见胡申策马飞奔而来,双手抱拳说:“回禀元帅,多亏神仙保佑,水已找到,速跟我去。”韩信惊醒,原来是一梦。正在纳闷,却听帐外有哒哒之声,遂出帐外观望。只见一只白鹿如雪似玉,见到韩信向他点点头,而后飞身而去,韩信即策马赶追。翻过一道山,越过一道岭,只见那只雪白的神鹿在一座山脚下缓缓停下,回首凝望韩信,两只前蹄不停的在地上刨起来,韩信性急,搭弓射箭,只听嗖的一声,那鹿化做一道白光不见了。韩信所发之箭深入泥土之中,韩信下的马来,伏身取箭,用力一拔只听一声巨响,一汪清澈甘甜的泉水喷涌而出,并不时有串串气泡簇涌,恰似散落的珍珠一般。此泉因韩信射鹿而得名——“白鹿泉”,“鹿泉水涌若珠倾”也成为“鹿泉八大景”之一。大将胡申自缢处的村庄被易名胡申铺,也就是今天白鹿泉西面的东胡申和西胡申村,当年胡申自缢处的古柏依然苍劲坚韧,根居岩缝之中向人们讲述着古老而悲壮的故事。

箭下出泉,这个构想已经够得上的奇妙了。而射箭之人偏偏又是汉代著名的军事家,创造世界军事战略史上以少胜多战例——“背水之战”这个千古绝唱并被刘邦封为齐王的大将韩信,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拍手叫绝,我们的前辈鹿泉人是多么的聪明智慧和浪漫!

进入:河北鹿泉网     梦露的梧桐子文章    梦露的能力秀主页    梦露的微博

李梦露(2014-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