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曲艺
1、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在秦州,皮影因其材料多用牛皮制作,故秦州皮影戏又称为“皮影灯影子戏”。据专家考证,秦州皮影戏形成于秦时期,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唱词和唱腔主要以秦腔为主。
2、山歌
山歌,有的地方叫“花儿”。天水地区的山歌主要归属于陇中花儿和介乎洮岷花儿之间两种类型。陇中花儿,主要以武山、甘谷、秦安、麦积、清水一带流行的山歌为主,歌词句式以七字句为基础,较自由,歌词即兴创作为多,一曲多词较为普遍。天水山歌曲调或高亢、凄婉,或悠长、缠绵,或抒情、优美,没有器乐伴奏。
3、小曲
小曲俗称地摊秧歌,在天水各地流行十分广泛,以秦安小曲最有代表性。秦安小曲相传形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分为花腔与老腔两大类型。小曲用当地民间方言演唱,只唱无白;器乐主要以塞子敲击节奏,以三弦随腔伴奏,或以锣鼓、镲、四片瓦等器乐伴奏。
4、社火
社火,也叫“天水秧歌”,是民间各种歌舞形式的总称,广泛流行于天水城乡。每年春节期间,村村镇镇、城里城外,形成秧歌汇演的大阵势,热闹非凡。
天水秧歌以打击乐或民间小乐队伴奏,主要有耍龙灯、耍狮子、高台、腰鼓、跑驴、竹马灯、大脑壳等;边歌边舞的有旱船、夹板、高跷、马秧歌、高摇伞、蜡花舞、打虎、火龙等。天水秧歌题材广泛,包括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也有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传统戏剧故事。在市区流行的“夹板舞”、秦安的“蜡花舞”、“十里亭”以及武山的秧歌“四大景”、“四小景”,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