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文化

家乡区县: 青岛胶州市

  青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变迁,成为华夏文明主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80余处,古墓葬200余座,出土文物2000余件,反映了东夷先民的原始文化。青岛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以南阡、北阡、东演堤、丁戈庄等遗址为代表,晚期以三里河遗址为代表;龙山文化遗址则遍布全市各地。另外平度的东岳石遗址则被考古界命名为岳石文化。周代,青岛地区大部分属于齐国,其余属于鲁国,均为经济文化发达的文明之邦。秦汉两代的皇帝到琅琊的巡游、求仙也为青岛文化和民间传说增添一抹重彩。位于莱西的西汉晚期墓葬出土的大木偶人(木偶戏用)和漆器六博具表明在这一时期青岛的文化娱乐生活已经发展得颇为丰富。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在崂山开设了康成书院,可称是青岛最早的学府。
  唐宋时期,青岛地区多有文学艺术大家的诗文流传:李白留下了“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寄王屋山人孟大融》)的诗句;苏轼则写下了吟咏板桥镇高丽亭馆的词句。明清两代,语言文史发展较好:即墨人王邦直著有音韵学的《律吕正声》60卷,顾炎武到访崂山作歌并考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崂山的记载,蒲松龄创作了《聊斋志异》中有关于崂山的名篇《崂山道士》、《香玉》和长诗《崂山观海市作歌》,另有徐绩的《崂山观海市》和尹琳基的《白云洞观海市》等关于崂山的名篇。法若真、胡峄阳、李明谦、黄玉衡、高凤翰等均有多卷诗文集刊印。1467年修建了天后宫,1644年增建了一座戏楼,使之成为民众文化娱乐场所,主要演出戏种有轴姑、梆柳等。四方海云庵和小鲍岛则举办起了以敬神名义的娱乐集市糖球会和萝卜会。
  1898年,《德属胶州官报》在青岛创刊,成为青岛历史上第一家报纸。1898年,青岛建立了首座现代图书馆——胶州图书馆 (Kiautschou-Bibliothek)。1903年,青岛首家中国人兴建的剧院——乐华大戏院建成。1906年,亨利亲王饭店大影院建成,是青岛第一座电影院。1911年,青岛首个文化社团——尊孔文社成立,1913年建起了图书馆。德国租借和两次日本统治,是青岛的近代文化充满了西洋和东洋色彩。1922年青岛回归后,文化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兴建了大批影剧院。1924年,公立通俗图书馆建立,青岛第一本中文摄影图片集——《接收青岛纪念写真集》出版。1929年,青岛剧社成立。  1930年,首个群众文化机构——青岛民众教育馆建立。进而,随着国立青岛大学的建立,一大批文化学者和作家来到青岛,推动了青岛的新文化运动,完成或出版了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戏剧作品。1931年,创建了宣传海洋文化的青岛水族馆。1932年,海鸥剧社成立。1933年,青岛最早的广播无线电台——民众会教育馆广播电台开播。
  1937年,因战争爆发,青岛的文化事业受到严重影响,现代文化活动衰退,此情况一直延续到1945年。国立山东大学的复校为青岛的文化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后爆发的内战和共和国成立后青岛行政地位下降、城市定位改变、高校外迁、政治运动等均使得青岛的文化事业发展受限,历程充满挫折。改革开放后,青岛的文化事业开始恢复,陆续建立了一批话剧院、京剧团、吕剧团、歌舞剧院、曲艺团、茂腔剧团、柳腔剧团、管弦乐团等专业艺术团体。除了市级文化场馆外,各区、街道、单位也建起了群众文化机构。青岛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所属的各个专业协会、学院相继成立。新一代的文学家、艺术家大量涌现。新闻出版业也得到了发展,2012年1月,市直五大国有文化传媒集团——青岛广电影视传媒、青岛报业传媒、青岛出版传媒、青岛演艺、青岛网络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

毛双红(2014-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