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竞争力反映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实力和潜力,是评价一个地方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近五年来,镇江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7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0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123元,比2003年增长了0.82倍;财政总收入达到203.3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75倍;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668元、16775元。与此同时,镇江经济结构层次也逐步迈向高级化和合理化。产业结构上,农业份额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份额上升。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2000年的7.9∶56.6∶35.5调整为2007年的3.8∶59.8∶36.4;企业组织结构上,规模经济发展较快,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有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2166家,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分别为1940.5亿元、157.5亿元。经济总量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总量竞争力是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或发展所处阶段作出的总体评价,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内容,它一方面表明了一个地区总体经济发展已达到的水平,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排位上看,2007年镇江地区生产总值排第17位,增幅与浙江衢州并列排第9位。可以看出,镇江纵向比增速与周边城市基本同步,但横向比差距却在不断扩大。从2000年到2007年,镇江经济总量在苏南五市中的占比逐步下降,从占8.78%下降为占7.58%,下降了1.2个百分点;镇江与常州的绝对差距由178亿扩大到了674亿,而泰州与镇江的绝对差距由24亿缩小为5亿。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反映一个城市与其它城市相比较所拥有的优势与潜力、所存在的劣势与差距的重要指标,日益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评估体系比较统一、规范、完整,备受国际国内的关注。人均GDP是小康指标体系的一个基础性指标,一方面它反映了所在地的个人创造新价值、新财富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去年8月,省委梁保华书记到镇江视察时就提出明确要求:镇江人均水平要进入苏南板块。虽然镇江在长三角具有独特的交通枢纽地位,拥有全省最长的长江岸线资源,又有“城市山林”的美誉,在区位、资源和生态上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相信镇江发展会越来越好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