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中外的马头琴演奏家—— 齐·宝力高
一头狮子一样浓密黑发,一双看似与常人一样的手,然而那气势磅礴的《万马奔腾》马头琴乐曲,就是从这双手的指缝中流出。他就是从科尔沁草原走出的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
1944年农历2月初2,齐·宝力高降生在科左中旗海力锦苏木哈拉胡少村的老活佛齐根德扎布家,他的家人没有料到,这个哇哇啼哭的孩子日后会成为一代马头琴大师。
齐·宝力高3岁的时候,被确认为科尔沁草原莫力庙第五世活佛。一年多以后,土地改革开始了,随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成立,齐·宝力高的活佛生涯从此宣告结束。
齐·宝力高从小就具有音乐天赋。4岁的时候,年幼的齐·宝力高常常倚在满洲国时代日本关东军在科尔沁草原上留下的电话线杆下,听着风的手指拨弄着红铜的电话线嗡嗡响的声音。在他听来,这声音无比神秘和美妙。这自然的乐音在齐·宝力高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音乐的种子。
7岁那年,父亲知道了他想学乐器的心思,就请了一个木匠给他做了“潮尔”和四胡。每逢过年,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都会请来民间艺人到村子里拉马头琴、四胡、吹笛子、弹三弦,整夜不停地演奏。晚上看完演出后,第二天,不识谱的齐·齐宝力高凭感觉就能模仿着给母亲演奏。8岁时,他就能和民间艺人合奏几十首民歌了。12岁那年,父亲病故,他在母亲含辛茹苦拉扯下,与家中的众兄弟姐妹慢慢地成长起来。从小禀赋极佳的他,喜欢上了马头琴和四胡。没过多长时间,他就成为十里八村中马头琴演奏的高手。1958年,正巧内蒙古自治区民间实验剧团来旗里招演员,负责人觉得他马头琴拉得不错,有培养前途,便将他招收入团,这年他仅13岁。
来到城市,眼前的一切让这个草原来的少年惊奇不已,一切都是那样新鲜和有吸引力…… 见识长了,视野宽了,他更加不满足自己的技艺,开始系统地研习马头琴演奏。
出生在草原上的孩子,草原就是他的根。那时的齐·宝力高始终没有丢下马头琴。他每天干完活,不管多累,总是要拉上一段马头琴。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马头琴成为他最亲密的伙伴,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的灵魂赋予了马头琴。
为了让马头琴更具表现力,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开始尝试着对马头琴进行改造。传统马头琴音箱是用牛皮蒙面的,齐·宝力高经过多次的尝试,将其改为用蟒皮蒙面,使马头琴的音域变得更加宽广,声音的层次更加丰富。然而他仍然不满足,1983年,他对马头琴又进行了一次改革,将蟒皮面又换成了梧桐木面。这一改进,克服了蟒皮因容易受潮而声音不准的毛病,而且音色坚实、纯净。
马头琴的演奏方法,自诞生以来始终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一个地方一个方法,都依演奏者个人的习惯,束缚了马头琴对各类乐曲的演奏。为改变这一状况,1989年,“中国马头琴学会”成立,他出任会长。学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办学习班,统一各地演奏法。同时,齐·宝 力高也创作了一批以《万马奔腾》为代表的马头琴曲,更赋予了马头琴表现力和时代感。
1998年,齐·宝力高成立了“野马马头琴剧团”,他曾组织了一支由他的一千名国内外学生组成的千人马头琴表演队,在一次大型演出会上齐奏《万马奔腾》,演出现场的观众被马头琴那磅礴气势和独特魅力强烈震撼征服了。
1985年,齐·宝力高首次来到日本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后来,他又应邀到日本交响乐团参演,并在东京成立了“齐·宝力高公司”,全力推广马头琴艺术。如今的齐·宝力高虽旅居日本,却仍兼任着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副院长。他铭记自己肩负的责任,时刻关注家乡的每一点变化。2000年,他捐资在科左中旗建立了“马头琴希望学校”。家乡的每一次召唤 ,他都欣然而归。他说,我是科尔沁的儿子,要为科尔沁争光,要把马头琴这一古老的艺术推向全世界。“我要争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组织一个2008人的演奏团,为全世界人民演奏马头琴!”
齐·宝力高将马头琴演奏艺术推向了国内外乐坛,使马头琴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神奇的民族乐器。外国人称马头琴是“蒙古人的马头琴,草原上的切鲁(大提琴)。”齐·宝力高,这位从科尔沁走出来的一代马头琴大师将继续用他一生中最钟爱的乐器——草原上的“切鲁”, 永远做一个草原灵魂的歌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