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渔歌,是指汕尾后船渔民所唱的福佬方言渔歌。这是汕尾市最具鲜明艺术风格和民俗特色的歌谣,它起源于古老的越族水居部落在劳动和生活中发出的歌吟,具有悠久的历史民俗文化底蕴。后船渔民是一个喜欢用歌声抒发和表达内心情感的社会群体,在长年漂泊无定的水居生活中,在艰险的捕鱼生产劳动中,他(她)们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和内心的冲动,需要用歌声表达出来。还有在纺线、织网、造船、摇艇、补网等日常劳作中,他(她)们会伴随着劳动的节奏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这种从心灵深处抒发出来的歌吟,通过一代代的传唱,不断地修改补充,逐步丰富起来,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风格的民歌,以此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以及表达自己的爱憎和愿望。他们在劳动中每每能够触景生情,随编随唱,增加新的渔歌内容。故此,汕尾渔歌曲调丰富多彩,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徐缓抒情,充满渔乡特色和海洋气息,流行于汕尾、甲子、碣石、湖东、马宫、后门、小漠诸港口。
汕尾渔歌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疍歌,其优美缠绵的曲调,明代中叶就引起文人学者的注意,并在其创作的诗词中进行模仿学习。明天顺年间(1456-1460),惠州进士吴高就曾将海丰县城龙津溪后船疍民月夜斗歌的情景,列为“海丰八景”之一,并赋诗云:“曲曲清溪绕屋斜;数声欸乃起汀沙。夜深月白知何处,余韵风飘出蓼花。”迨及晚清,陆丰出现的“竹枝词”,就是一种在渔歌风格影响下清新晓畅的新诗体,可以说是一种文人编写吟唱的新渔歌。如“侬家自小生渔家,五月新鱿六月鲨。瞥见天南红一色,明朝又约打梅虾”,“金厢石外水拖蓝,一叶渔舟坐两三。最是今年风信好,每逢早北晏东南。”
汕尾后船渔歌曲式简短,一般由两个乐句组成一曲,基本上保留着民歌五音调式。结构工整,整齐划一,比较讲究对偶关系,如行与行、音组与音组的对称。歌调四句称一脚,八句为一双。讲究押韵,一般要求一二四句押韵(福佬方言韵)。一阕为一韵,第二阕便要转韵,但歌词内容实际上一样。为追求第二阕转韵,往往出现因韵害辞、因辞害义的毛病。汕尾渔歌可以随意把某一首歌词套上任何一个调子来唱,也可以随时加减歌词字句,还可以重复连唱两句叠句。渔歌的词、韵、衬字,以及主干音、落尾音等都有自己固有的特点。节奏和缓,音韵和谐,旋律优美。约有六种调子,其中以《刺仔歌》、《受苦歌》、《海内歌》的调子最为流行,用福佬方言哼唱出来,别具原始歌谣的味道。
歌词以“七字”句式为主,或“三、七”字句式以及“五、七字”句式,这是汕尾渔歌的基本规律。歌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量采用闽南方言词汇、俗语和谚语;多用比喻、象征、起兴的手法。语言简朴、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反映渔民的海上生活和劳作,洋溢着浓郁的渔家风情和海洋生活气息。笔者尝试将汕尾渔歌歌词按其内容归类,大体可划分为捕鱼歌、恋情歌、婚嫁歌、斗歌、生活情趣歌、后勤服务歌等分述如下:
(一)捕鱼歌。反映渔船出海捕鱼和返港过程的渔歌,统称为捕渔歌。例如:
头帆推起尾翘翘,中帆推起船转头。
大船细船去到了,放掉俺妹心头焦。
这首《头帆推起尾翘翘》的渔歌,描写了一位青年渔民在渔船出港启碇时的惆怅心情。当船只驶向渔场的空闲时刻,他放声抒发出来。旧社会,后船渔民生产工具落后,船只陈旧破漏,一遇狂风,便即倾覆。但逼于生活,不得不冒着寒冬天气到外海捕鱼。对此,他们满怀愁绪地唱起《采鱼歌》:“海水深深索呀索原在, 四十日乌寒来。 刻苦耐,刻苦耐;心想死掉本命路,想着家贫呀又再来,又再来!”
(二)恋情歌。表达渔家青年男女恋情或爱情的歌曲。汕尾渔家姑娘是最善于用渔歌表达内心情愫的歌手,尤其在热恋时期,她们利用织网、纺线、补网、摇艇、摆渡之机,借用身边的景物,随编随唱;将其细腻真挚的少女情怀和追求幸福的憧憬,或大胆直接、炽热如火,或隐隐约约、含情脉脉地通过甜美的歌声向心中的情郎传递爱恋的信息。当情郎驾船出海捕鱼之际,她们急忙忙地从码头上摇着小艇靠近渔船边,将爱情信物——新绣的荷包抛给情郎:“目睇(看)兄船着头前,妹绣荷包有一个。 送科(给)阿兄腰边带,祝兄捕鱼万万千。(《目睇兄船着头前》)” 还有一首《好花一苞贡贡香》,表达了渔家姑娘忠贞的爱情观:“好花一苞贡贡香,好酒一杯面就红。有情阿兄一个够,无情阿兄难成双。阿妹配有好情郎,海水煮饭也会香。赐个姻缘堵对着,力相(勤劳)赚食免相嫌……”同样,疍家青年也有鲜明的爱情价值观:
(三)婚嫁歌。就是旧时疍家闺女出嫁前夕所唱的咏叹调,以及出嫁时男女双方在船上的对歌。具有浓郁的海上民俗文化色彩,是汕尾渔歌中的精华之作。亦是汕尾渔歌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全部渔歌中,数量上占有最大的比重。后船渔民极为注重结婚这件人生大事,男女双方家庭隆重庄严而又喜气洋洋地举行婚礼。整个婚嫁的过程,就是渔歌表演的过程。
(四)斗歌,又称对歌,是渔歌中最富于竞争性和欣赏性的歌曲。斗歌双方互斗思维的敏捷、智慧、知识和技巧,吸引众多听众参与,场面热烈动人。如每当渔船出海渔工空闲之际,或渔家姐妹在海滩纺线织网之时,会有一位歌手发出挑战的信号:一丛树仔矮眉眉,爱斗畲歌坐麻来。十千八百共恁斗,斗到今暝月斜西。
要斗渔歌行麻来,斗恁姐妹七八个。斗恁姐妹无歌唱,无歌好虽勿麻来。(《爱斗畲歌坐麻来》)如果有人应以:“恁勿欺负阮无歌,阮有渔歌几千箩。三只虾船载唔了,搬起滩头高过山。”那么,这场斗歌就开始了。参与者如果声音嘶哑低沉,或者像破铜罗似的,就会招来《无好声喉唱乜歌》的讥笑和嘲骂。
对歌双方开始时以《斗歌》、《辩歌》等传统的基本调式应战,歌词到后来可以随机编唱,来考验对方的知识阅历和理解应变能力。如《斗歌》开始时唱:
问:你知乜鱼着火烧?你知乜鱼上战场?你知乜鱼好拍索?你知乜鱼好哈腰?答:我知烘鱼着火烧,我知鲳鱼上战场,我知鳗鱼好拍索,我知带鱼好哈腰。问:乜人能晓天顶星?乜人能晓树尾桠。答:神仙能晓天顶星,龙王能晓海底虾?米筛能晓砻脚米,蝴蝶能晓树尾桠。问:你知乜个直溜溜?你知乜个海底泅?你知乜个跟风走?你知乜个独条须?答:我知大桅直溜溜,我知尾舵海底泅,我知风帆跟风走,我知锚索独条须。历代相传的基本歌词唱毕,双方就开始斗现编现唱的歌词了,直至一方败下阵来认输为止。
(五)生活情趣歌。即反映渔家生活情景的渔歌。这类渔歌五花八门,有的生动谐趣,有的缠绵悱恻,有的如泣如诉,有的充满怨愤和无奈。解放前有一首《疍民受苦歌》,以赋白的手法,直抒胸臆,倾诉生活的艰难和渔霸的迫害。渔民受苦惨多多,受人欺负无奈何。浮家散宅生活苦,受尽土霸惨拖磨。苦说不尽苦连天,渔民姐妹最凄凉……
反映生活各个层面的渔歌,短的有在摇篮旁哼唱婴儿入睡的《催眠曲》,有以月份时令为起兴、分段吟唱和带有故事情节的《后船十二月歌》、《十二月吃菜歌》、《教姑歌》等长篇渔歌,尤以《长洲泪》最为闻名粤东和香港地区。该歌以叙述性的歌词,述唱了清乾隆年间汕尾渔女初二与香港长洲渔民炎舵的长篇爱情故事。
还有一类情趣渔歌洋溢着幽默、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歌词通俗、俏皮、谐趣、配上明快的调子,使人入耳难忘。如《十二个阿嫂》,以12个递进的反复句子,通过对12个阿嫂行状的描述,加上风趣、诙谐的曲调,闻名海陆丰。笔者小时候在后门、马宫渔港聆听此歌后,至今想起,犹缭绕在耳畔。《阿嫂扒船伸啊伸》也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歌:阿嫂扒船伸啊伸,无点水珠喷上船。有心送兄去联络,无心送兄返瓯船。阿嫂扒船一下逗,无点水珠喷上头。有心送兄去联络,无心送兄返回头。
还有《阮家阿嫂爱唱歌》、《钓鱼钓金鲮》等也颇具幽默自嘲感,使人百听不厌。此外,反映渔业后勤服务生活的《造船歌》、《纺线歌》、《织网歌》、《摇艇歌》等等,都积淀了丰厚的疍家风俗文化,充分说明了汕尾渔歌是一种完全成熟的民俗文化艺术。
“白话”拖船渔歌,也是反映现实生活和生产的歌谣。它是以粤语方言吟唱的,俗称咸水歌,流行在汕尾、马宫诸港。歌词的结构是四句一组、八句一组或两句一组,有时是对唱,有时是独吟,内容时有变化。尤其是四句最流行,谓“四句歌”。其特点是取材时,多取粤剧中“古人”故事或拆字等手法。如薛仁贵、薛丁山、尉迟恭和济、齐、柴、粮字等。这种“切”、“拆”字极富通俗文艺意味,也有白话拖船疍民咸水渔歌叹四句的特色。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加上疍民子女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别是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渔歌不再是他(她)们沟通思想感情的唯一途径。现在,大多数渔家子女不会唱渔歌,历史悠久的汕尾渔歌有断层之虞。汕尾渔歌是汕尾民俗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海洋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和研究原汁原味的汕尾渔歌,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责任。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480393155
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LINKUNJI
梧桐子汕尾城区: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shanwei_chengqu.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